职业新人,勇敢迎接机遇和挑战!丨“启梦”新青年系列 ...
新时代造就新青年。中国高尔夫球协会(CGA)奥运启•梦之队(以下简称“启梦队”)的队员们在不同的球场上顽强拼搏、突破自我,展现着高尔夫球新青年的奋斗之路。
启梦队是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根据国际国内相关高尔夫球赛事成绩和综合条件遴选出的队伍,以加快高尔夫项目体教融合发展、加强各年龄段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提升中国高尔夫球竞技水平、以及培养中国优秀高尔夫球运动员为宗旨。
本期人物:刘恩骅
一来一往,点燃了对高球的热情;一板一眼,展现了对训练的执著;一点一滴,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一草一木,见证了对梦想的坚持。
3岁的时候,刘恩骅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接触高尔夫,从最初的玩耍,到后来跟随教练进行正规训练,逐渐热爱上了这项运动。6岁,刘恩骅跟着一位韩国教练学球,7岁第一次参加青少年比赛,感受到了比赛的乐趣以及胜利的喜悦。12岁,他跟随西班牙职业教练Georges Courte进行系统的挥杆训练,学会了许多有用的理论知识、在球场上如何正确思考,以及怎样做一位合格的高尔夫球选手等内容。
刘恩骅和教练Georges Courte
目前,刘恩骅长期在海南训练。海南一年四季都可以打高尔夫球,球场多,选择范围广,价格比较优惠,对普通家庭来说,学习高尔夫球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作为海南队的一员,刘恩骅可以在5个球场免费打球。
除了比赛时间以外,刘恩骅白天训练,晚上线上学习。平时在海口观澜湖练球,因为家离球会要30分钟车程,有些时候客人非常多,需要5点半起床,天刚刚亮就开球。他每周都会跟教练下场三次,两次下场是为了纪录数据,一次下场可以选择5支杆打18洞,或者练习铁杆开球等项目。教练每周都会制定训练计划,都是根据上周纪录的数据或者备战比赛而制定(如下图所示)。一般来说,体能训练一周有四次练习,主要以高尔夫专项体能加上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为主。
刘恩骅表示:“观澜湖球会有10个球场,8个标准18洞和2个18洞都由3杆洞组成。对于我的短杆练习十分有效,有些时候就自己背包拿很多球下3杆洞进行练习。场地风格不同、练球选择多,不会让人产生厌烦感。”
(教练制定的一次训练计划)
在练球和比赛的过程中,刘恩骅的妈妈一直陪伴着他,母爱给刘恩骅带来了暖心的支持和前进的动力,使其爬坡过坎,勇敢追梦。
刘恩骅说:“我非常感谢我的妈妈,她每天陪着我训练,经常早出晚归。练切推杆的时候帮我捡球;出去打比赛也是帮我洗衣服、做球童;打不好的时候会和我一起总结。基本上我妈妈平时所有的时间都是陪着我。”除此之外,在妈妈的引导下,刘恩骅坚持练习书法,感受着写字时的平和、张弛和大局观,让其受益匪浅。
转为职业运动员
2019年,13岁的刘恩骅参加了在海南举办的一场欧巡挑战赛,最终晋级了决赛,并获得了最佳业余球员称号。2020年,他参加的三场全国业余巡回赛皆拿下冠军,分别是8月6号广东站、9月24号辽宁站、以及11月4号安徽站。之后还在11月获得全国业余冠军赛冠军,12月获得全国业余巡回赛年度总冠军。2021年参加五场中国巡回赛,获得两场前十、一场前十五的成绩。
满足职业身份最低年龄(16岁)的要求后,刘恩骅向中高协提交转职业选手的申请,今年3月份审查通过,正式转为职业运动员。根据2022年6月17日的中高协职业男子排名榜,刘恩骅位于第60名。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恩骅积极备战随时可能开赛的中巡赛。“前几个月重点训练短杆,效果还是不错,以后还会继续短杆的训练模式。从果岭边20码到100码每个距离五个球,会挑几个效果不太好的距离反复练习。然后就是每天果岭周边任意30个一切一推,这个我感觉对我很有用处,能提升我的救球成功率和自信心。我还会挑一些十分困难的球位进行练习,例如可能会把球放到树林里或者很长的长草里,”刘恩骅说。
在球场上与自己对话
刘恩骅最崇拜的偶像是老虎▪伍兹,“从小看着老虎比赛长大。从巅峰时期到伤病低谷,再从低谷逆流而上,复出拿下2019年的大师赛冠军,老虎的经历令人鼓舞!在老虎进入名人堂演讲的时候提到过:为信仰去拼搏!勇敢的追逐梦想!这将会是会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激励我为梦想而拼搏!”
刘恩骅提到:“高尔夫教会了我冷静思考问题,做事情更加专注。每天的刻苦训练在比赛中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获,但这是对耐心的一种考验,也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一种途径。在球场上,我会与自己对话,每一杆都会思考打出什么样的球,然后努力去实现它。无论有没有效果,我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对于今年刚转为职业的刘恩骅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愿其拥有一颗不服输、不放弃的追梦之心,全力以赴、拼搏出彩,最终抵达向往的远方!
更多启梦队的故事请点击↓↓
启梦小将倪梓心、周子勤分别夺得冠军!
强大的意志力+高效时间管理=高尔夫与学业双优丨“启梦”新青年系列报道
5岁练球,球学兼优,在最高水平的平台锤炼自己丨“启梦”新青年系列报道
名校校队主力的秘诀——坚定目标和计划,高效管理时间丨“启梦”新青年系列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