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球杆,杆头发挥的作用大,还是杆身更重要。这一命题就好比问婚姻中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一样,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搭帮过日子,谁离了谁,前提条件就不存在了。但是,爱钻研的读者给编辑部出了难题——到底哪部分更重要? 杆头和杆身怎么PK? 两件从造型,到材质,再到设计方向都不同的东西,如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的确让人有些无从下手。我们不妨先换一个角度切入:怎么样才是好球杆? 好杆头配上贵杆身就一定适合你吗?结果未必肯定。有的人需要重杆头硬杆身的组合,有的人需要轻杆头搭配软杆身……在浩如烟海的杆头和杆身的排列组合中,你必须经过实际测试,再通过有经验的球具技师或教练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什么样的球杆适合你”这一结论。而且“什么样”不代表“什么”——每个人对于手感、声音、颜色、造型……等等参数的喜好,是非常个性化的。需要经过一系列横向比对调整,才能达到性能稳定、用着顺手、看着顺眼的“人杆合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越轻越薄的东西越容易损坏。要想把东西做轻,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精力,并且运用更先进的材料,才能保证重量下降的同时拥有规定的韧性和强度。所以,轻杆头和轻杆身的价格往往比同样性能的重的杆头和杆身更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去工房换杆身,有时候比买一支完整的球杆更贵的原因。世事无绝对,“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理念,在球杆量身定做的范围内未必适用。 杆头和杆身的量身定做和财力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直接挂钩。你愿意往球杆上砸钱,不停地改变杆头和杆身的配置,只能说明你拥有比别人更宽广的选择余地,和更多次试错的机会。但绝不代表你花了在球杆上的每一分钱,都能令你的球杆比别人的好一分。别人的球杆好不好,要看它适不适合主人的条件——也许对方花了很少的钱,用得很便宜的配置,就达到了最满意的效果——这事没得攀比。 对于身高矮小的女性球手或者青少年球手而言,460cc的大杆头和偏软的杆身小马拉大车地搭配在一起,叫人如何操控?另一方面,根据近大远小的光学原则,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壮汉,往往应该使用比460cc更大的杆头和更重更硬的杆身,才能在视觉上更舒服有信心,挥杆释放更充分。 实际情况或许比人们想象中好一些。有些精明的球具商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既然消费者喜欢460cc这个数字,那么不管实际大小一律标成460cc好了——反正消费者很少真正去验。有兴趣的你不妨做个阿基米德实验,拿个盛满水的桶,把杆头没进水里,称称还剩多少水,再算出挤出的水重量,看看自己的杆头容积到底是多大。 进一步思考,“一刀切”是否就意味着公平?布巴·沃森随手一抡就是320码,业余球手平均开球距离230码,让布巴站在黑Tee上,业余球手在白Tee开球,职业干掉业余依旧绰绰有余。况且站得离果岭更近这件事,本身就不公平,后者从心理上已经认输了。如果业余球手能从球杆的性能上获益,开得远一些;职业球手为了保证不失误,放弃使用打得特别远的球杆,从而使彼此站在同一个发球台上开球,那才是缩小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杆面反弹系数0.87,杆头容积460cc——这个天花板导致了球具商,或者说杆头开发商的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暂时抑制了球具产业的发展,令很多消费者觉得杆头差异不明显了,换杆身才是提升性能的法宝。 看到这里你不禁发问了,照你这么说,球杆买来就必须去工房换杆身吗? 工房技师当然希望你这么做,但是你还得明白:在球杆的量身定做里,便宜货也讲究适合不适合。人与球杆协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另外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有三类球杆配备的杆身一般不会太差:奢侈品不会降低成本砸牌子;市场生力军喜欢不计成本挤占市场;小众品牌玩的就是性格。 USGA和R&A为了维持游戏的公平性,让职业比赛和业余球手的游戏看上去类似,限制球具的发展,更是商业上的严重失误。NBA和老百姓打的都是篮球,比赛节奏和对抗性却截然不同,但是老百姓喜欢看,为什么?因为自己做不到,而别的人(有些职业球员真的超乎人类极限)做得到,于是球迷有了乐子,有了谈资,有了偶像……这些愿望便成为了NBA的生意源泉。 前几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挖起杆沟槽问题,现在没人问也没人提。原因在于比赛确实变得难看了,业余球手打到果岭上不停球,职业球手也停不住球跑到果岭后面去——“这傻瓜,打得还不如我呢!”球迷心里说,“我看他干嘛?” 说实话,挖起杆的沟槽不是想象中为了吃球深浅而设计的,而是在于排出挤压球时产生的草浆、水和泥土渣,从而形成更好的摩擦作用。尽管官方规定了沟槽形状和深浅,但是没规定刻痕的数量,那么球具商原来一个杆面上13道刻痕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做成17道,再不行做成纵横“十字纹”形状的,总能排水了吧——球具设计师永远比官员聪明一些吧。 关于规则对球具的限制,官方近些年最明智的改动就是对于长推杆的限制了。它没有限制材料、样式和功能性,而是要求了职业球员使用它的动作——除了手,其他身体部位不能碰——这样一来,长推杆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推击动作又重新回到了“推”而不是“摆”的层面。 其实,业余球员大可不必管什么职业规定。高尔夫本来就是一场高智商的游戏,不是说谁用了超规1号木,谁就能打得远。再者说,打得远的同时肯定意味着容错率降低,它和提升距离是辩证存在的。朋友间彼此图一个乐,跟球杆较劲,显得小器。14支球杆的规定,更是老黄历了——当初也许贵族老爷们嫌背一堆球杆下场不爽快——现在都有球车了,在不耽误打球节奏的前提下,凭什么不能多拿几支呢? 一项娱乐,如果入门的门槛太高,就和矫情的女人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卡拉OK,男女老少都喜欢,即使平时不听歌的人,都可以跟着旋律和字幕哼唱。高尔夫也不应该把自己搞得太苛责。球杆更容易使用,打得距离更远,难道意味着精英阶层的品味下降吗?练习半天就能下场打球,球场生意更好;开球开得远,打球节奏更快,更加吸引喜欢都市节奏的年轻人……高尚的品味应该在于谈吐礼貌、尊重他人和严格自律的方面,本应受到重视的地方却往往被人忽视了。 对于反弹系数的要求,在职业球员眼中其实恰恰相反。他们不需要在损失准确性和容错性的前提下增加距离——反弹系数低些更安全。在一些狭窄的球道,你常常会看到球员拎出3号木,也能抡出二百八、九十码的距离——很多球道木都是不锈钢材质的,反弹系数低得吓人——反弹系数越高,错误越被放大,出球的时候歪1°,300码外都是不可原谅的失误。 限制球杆也和球场设计的奥秘紧密结合。这或许更能解释USGA和R&A的苦衷——球员们越打越远,经典的球场设计不得不随之翻新。 每年,所有球具商要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送到USGA和R&A备案,通过测试才允许上市,你看到球星使用着和你同款的球杆,其实那支球杆的弹性系数一般在0.8左右,甚至更低。职业球手不需要那么高的杆面弹性,为了多20码的距离,去冒不必要的风险,业余球员更需要用弹性大的杆头增加距离。 其实,发球台不同,开球时心情将大不一样。站在最远的黑Tee上,你看到的落球区只有眼前5°范围大小,而站在白Tee上,你或许可以获得超过90°的开阔视野。职业球员要求精准性,业余球员要求玩得开心,大可任其发挥。规则抹杀了球具商对于杆头开发的追求,职业球员不会使用的球具,业余球手也买不到,这个规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对于制度的牢骚,是永远发不完的,话题还是回到杆头和杆身上来吧。到底杆头重要还是杆身重要。从现有的情况看,也许只有挖起杆和推杆中杆头作用一定比杆身大——挖起杆和推杆对杆身只要求稳定性,而杆头设计和材料决定了性能的好坏——其余的球杆其杆头和杆身,无法分割比较,就如同你不能只用杆头或只用杆身打球一样,它们都同样重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尔夫球论坛 ( 京ICP备13021897号-6 )
GMT+8, 2024-12-28 03:05 , Processed in 0.466898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Golf Forum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Golf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