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f Workshop
猜你喜欢

[高尔夫杂志GM] 百亿美元大败局(上)

[复制链接]
查看: 618|回复: 0
avatar

offline

  离线 

16

主题

0

回帖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在线会员 发表于 2016-9-22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我们把高尔夫世界的商业较量看作一场扑克游戏,那么在最近的牌局中,无论耐克还是阿迪达斯,都退出了比赛。“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上场姿势已经毋庸赘述,退下来是否保持风度,更值得玩味本期话题,来看这两大巨型体育用品公司退出高尔夫市场的前因后果
百亿美元大败局(上)


德州扑克是美国人最喜欢的一种扑克玩法,和中国麻将一样,由于美国人太喜欢它了,还由此产生了很多变种。但万变不离其宗,玩法都是牌手本人对成功和失败的概率计算,以及叫注时牌手之间的心理博弈。


倘若你玩过德州扑克,或者其他博弈性质的游戏,你会发现,把这些小游戏放大了就是商业集团之间的博弈——有人可能拿了一手好牌,时运不济或者手法不佳,把它打坏了;也有人拿了一手坏牌,通过不懈努力和很多好运气,筹码越打越多。成功与否和资本深厚有一定的关系,巨型企业拥有更多的渠道和资源,可以让世界顶尖球手为其代言产品,但小企业反应快速、灵活多变,也往往能在一定领域创造出生存的空间。


在高尔夫产业数以百亿计美元的博弈中,Nike和Adidas这对商业上的竞争对手,无疑都辉煌过,但今年不约而同地考虑着如何退出。2016年5月5日,Adidas宣布正在计划出售旗下的TaylorMade、Adams和Ashworth三个高尔夫品牌,保留球衣和球鞋产品线,并入大品牌之下。时隔三个月,8月4日,Nike发表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声明,计划撤出高尔夫球具市场,只专注于制作高尔夫服装和鞋。这个决定意味着Nike Golf将很快停止制作球杆、球和球包。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恐怕很难像前者出售TaylorMade那样,卖掉Nike Golf——毕竟这是亲妈生的孩子——等待着的,很有可能是整个部门的解散。


两家体育用品公司选择“携手”退场,各有各的原因,但同时引发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赛场缺乏稳定的超级球星导致代言力量分散?研发和广告成本过高?如何在高尔夫人口减少时,提高增量市场?很显然,他们都没有找到答案。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两大资本巨鳄集体看空高尔夫产业。


大浪退去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空白。大企业如何退场?留下的地盘由谁接管?是本篇需要与您一起思考并讨论的话题。


问题一
为什么不做装备,但保留服饰?


早于乔丹·斯皮思在2015年全面爆发之前(编注:2015年的四大满贯赛中,乔丹在大师赛和美国公开赛获得冠军,英国公开赛获得第四名,美国PGA锦标赛输给杰森·戴获得亚军),甚至在疯狂登顶之后,他的装备赞助商Under Armour(安德玛)始终坚持不进入高尔夫装备业,只是专心于给乔丹做球衣和球鞋,把球杆、球和球包这部分“蛋糕”拱手让给Titleist(有点像优衣库之于亚当·斯科特)。Under Armour没有进军高尔夫产业的实力和野心吗?恐怕不是。2014年,其在北美地区的销售额已经超越了Adidas,以市场“二哥”的身份,剑指Nike。惯性思维之下,Under Armour理所应当地全面追赶领跑者,但是它却没这么做。原因是什么?姑且不妄加揣测,让我们先回过头看Nike和Adidas的退出原因,或许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百亿美元大败局(上)


Nike和Adidas宣称保留下来的球鞋和球衣产业,赢的不仅仅是产品性能,而是品牌价值更加深入人心——顾客买的是那一个“对勾”或者“三道杠”背后代表的生活品质。况且,球衣和球鞋一直是他们盈利产品——无论是在球类或田径这些传统项目,还是在高尔夫服装上——消费者一方面看重品牌稳定的质量和先进的面料科技,另一方面对品牌价值具有认同感。这等于是认同了Under Armour最初的发展谋略——只做服装,不卖球杆。


服装和球鞋的利润率远比球杆高,也是显而易见的。Nike和Adidas现有的服装和球鞋工厂大部分是自主经营的,但球杆、球和球包的生产要依赖代工,这就意味着每一次下达销售球衣和球鞋的订单,公司从生产环节就已经开始赚钱了,但是装备类订单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订少了不赚钱,订多了反而成为库存风险。


况且相比服装和球鞋,装备类的研发和设计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笔者有幸于2011年参观了耐克位于波特兰的总部基地,和德克萨斯州的高尔夫球具研发中心“烤箱”,时任Nike Golf总设计师的汤姆·斯泰克接受采访时回答“Nike Golf和其他品牌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是这么解释的:“弹道技术和火箭科学研究,是Nike Golf将研究成果运用到高质量高尔夫装备的技术保障。我希望自己设计的球杆在未来的销售市场,可以占据50%以上的份额,这是在冒一个很大的风险。我无法告诉你进行这项风险投资的具体赌注,但从Nike Golf与这项计划的核心人物泰格·伍兹的前5年合同已经过亿来分析,总投资额在数十亿美元是比较可信的数字,这是其他公司无法企及的力度。”
百亿美元大败局(上)


5年前,耐克投入在高尔夫球具上的金额已经在数十亿美元,考虑到水涨船高的物价和2013年签下麦克罗伊,这一数字现在恐怕突破了百亿美元的大关——甚至相当于其他几家竞争对手的市值总和了。如此庞大的投入,不仅仅是用来包装球员、制造球杆和发布广告——每一次新款球杆诞生的背后,都是数十种新材料和新理论结合的成果。汤姆告诉我说,他最忙的时候,研发团队手里有84种新技术正在并行实验,常规时期,创新和实验的数字也维持在四五十项的水平。要知道,所有的实验都是最前沿的材料学、空气动力学、生产工艺和科学理论的智慧结晶——研发出先进的球杆,不亚于制造一支火箭——这一切都需要金钱铺路。


钱砸进去了,Nike Golf和TaylorMade球杆的创新性也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是市场反响却没有达到当初“半壁江山”的预期。原因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尔夫在全球的爱好者人数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尤其是美国拥有全世界高尔夫近一半的人口(美国有2470万高尔夫人口,全球高尔夫人口是6000万左右),美国的中产阶级迫于生活节奏加快、娱乐项目多样化、经济衰退等诸多因素,高尔夫不再是首选的休闲娱乐项目。根据美国Golfweek做出的调查报告显示,自1990年以来,以18洞球场为一个单位,截止2012年底,美国球场数量增加33%,而打球轮次只增长了5%,导致球场收益下降,市场表现为供大于求;打球人口也从2005年的3000万,跌至了2015年的2470万,相当于十年间美国高尔夫人口减少了17.6%。尽管东南亚地区的高尔夫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毕竟美国的体量占比巨大,以此概括全世界高尔夫人口的总体趋势,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高尔夫是一项因循守旧的运动,从各大高尔夫球协会的球杆限制规则就可以知晓一二。杆头容积划定了球杆设计空间的天花板,杆面弹性限制了材料应用的极限,长推杆动作的非法性阻止了高尔夫新打法的可能性……“墨守陈规”固然可以保持血统纯正,但是也在另一方面挫伤了球具发展的进步空间,这些限制无异于保护了传统球具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却严重伤害了像Nike Golf和TaylorMade这样敢于创新并且拥有付诸实践能力的新公司——设计来设计去,效果都和以往区别不大。


最后,不仅是预期的增量市场不增反降,科技研发受到限制,连现有的高尔夫人口都面临着老龄化的风险。美国国家高尔夫基金会(NGF)的执行总裁乔·贝迪兹在2013年初的奥兰多高尔夫博览会上曾对媒体发表过消极看法:根据该组织从1200名年满18岁,却不打高尔夫的美国年轻人中进行抽样调查,他们发现其中57%的人都对高尔夫表达了负面评价。“你知道他们中排名第一位的形容词是什么吗?闷!” 乔·贝迪兹说,“而且,63%的美国高尔夫爱好者都已经年满55岁了。”年轻人不愿意参加高尔夫运动,这对于拥有一众“小鲜肉”球星的Nike和Adidas(编注:Puma的日子更难过)来说,更是一项沉重的打击。


论发展,形势整体堪忧;比创新,对手和他们不相上下;论情怀,竞争对手显然更具耐心。


根据2016年7月21日披露的财政收入,Nike Golf是Nike公司所有部门里销售额最少的,他们2015年度的收入是7.06亿美元,同比下降8%。相比之下,Nike大体育部门收入了50亿美元,Jordan品牌也进账27亿美元,Nike Golf业务只占总销售额的3%。鉴于全球资本都青睐“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对股票市场进行投资的现状,对照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绩效,董事会一旦考虑“减负”——砍掉不赚钱但是高投入的边缘业务——高尔夫部门首当其冲,似乎情有可原。


不得不放弃高尔夫球具市场,可谓是Nike和Adidas投资失败,但是不意味着Under Armour更加聪明。放到历史的时间轴上观察,Nike和Adidas当初的战略考虑都充满了前瞻性布局,和积极的预期。
百亿美元大败局(上)


Nike签约泰格·伍兹早在1996年,后者在1997年以领先12杆的优势,成为绿夹克历史上最年轻的所有者,也促成了Nike在1998年成立Nike Golf部门。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具有统治性的时代巨星泰格·伍兹,实现双方共赢,想必在那两年时间里,Nike公司内部也曾经历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以独立研发的形式,成立研发部门,应当说是当时更高瞻远瞩的决策。相比之下,Adidas的做法更加现实一些,在1999年收购TaylorMade之后,以更为资本化运作的方式,于2003年就确立美国公开赛历史上第一家发球杆、球道木和铁杆使用率均排名第一的球具品牌地位。笔者在采访Nike总部时问到成立Nike Golf部门自主研发产品,与Adidas直接收购TaylorMade的做法有什么差别时,时任Nike Golf总裁的辛迪·戴维斯是这样解释的,她说:“Nike Golf的确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进军高尔夫市场的头两年,就将自己研制的木制球杆投放到市场,尽管这些对于我们的竟争对手来说不值一晒,但是Nike Golf始终坚持着自主研发科技,并且希望产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占据各大市场中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不是负气行动,而是表明一种态度。只要Nike涉足的领域,必将对这个运动有所帮助,而不是简单地追逐利润。”遗憾的是,现在这条路看来走不出希望,已经到了尽头。


想当初。2000年之前是什么时期呢?“千禧世代”,我们口中的“90后”,也是商业分析公司眼中消费的主力军。那是高尔夫高速发展的时期,赛事直播带来了无法量计的商业价值和明星效应,谁能在电视前获得更多出镜时间,谁就有可能拥有未来的市场份额。这两家公司也是瞄准了未来的预期,打算让“追星”从娃娃开始抓起,于是选择在那一时期开始在高尔夫市场布局。


Under Armour签约乔丹·斯皮思是在2012年底,那又是什么时候呢?经济衰退大潮袭来,中产阶级连房都住不起,谁也没有心思置办新球杆,不触碰烫手的热山芋,专攻自己拿手的服装领域,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高尔夫》杂志
回复 “订阅” 查看此刊详细购买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尔夫球论坛 ( 京ICP备13021897号-6 )

声明:高尔夫球论坛文章帖子系网友编辑上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至电或发送E-mail告之! 51LA统计

GMT+8, 2024-6-30 22:15 , Processed in 0.440124 second(s), 4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Golf Forum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Golf Foru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