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百特◆装备】高尔夫球杆的杆身轻的好还是重的好,软的好还是硬的好 ...
新技术带给我们的新观念
球杆是空心的圆筒构造,杆壁的厚薄决定了它的轻重软硬。杆身的重量与硬度是成正比的,多数情况下轻则软,重则硬。
一般说来,球杆轻(软),击球距离远,但稳定性差一些;球杆重(硬),击球距离差些,但稳定性好。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工艺、加工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上述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今天的新一代超强(SVF)碳素杆身的稳定性完全可以与钢杆身媲美,在保持距离优势的基础上,无论在弹道控制、一致性等方面比钢杆身毫不逊色。而新一代超轻材料的轻钢杆身,其重量已经与碳素杆相差无几,在优良的稳定性基础上,大大提高了飞行距离。
一般说来,球杆轻(软),击球距离远,但稳定性差一些;球杆重(硬),击球距离差些,但稳定性好。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工艺、加工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上述传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今天的新一代超强(SVF)碳素杆身的稳定性完全可以与钢杆身媲美,在保持距离优势的基础上,无论在弹道控制、一致性等方面比钢杆身毫不逊色。而新一代超轻材料的轻钢杆身,其重量已经与碳素杆相差无几,在优良的稳定性基础上,大大提高了飞行距离。
80%的球手都适合用软些的R杆身球杆。传统观念认为:力量大者选硬杆,力量小的用软杆。如果挥杆力量大,杆头速度快,在握把和杆头重量两方向相反的巨大拉力下,会使杆身呈弓状而形成弹力,球杆在这两个作用力下发生扭曲(Torque),难以控球弹道准确,所以需要硬杆身。反之,如果挥杆速度不快,就不能用重而硬的杆身,而要借助于软杆身的高弹性获得理想的击球距离。而今天的理论:80%的球手都适合用软些的R杆身球球杆。过去的碳素杆软了失准,原因在于杆身的“内变形”。在挥杆力量的压力下杆身内变形严重,导致杆面在击球瞬间异向漂移,力量不能准确忠实地传递到杆头。今天的SVF第三代超高密度碳素杆,以其超强的抗变形能力,既使弹力、扭曲度大,也能克服杆面的误差扭转,保证杆面与球的正常接触,力量正向传导效率达了空前水平,确保击球动作与效果的高度一致。
另外,在选择球杆软硬上,有个心理误区。在一些朋友看来,球杆重、杆身硬、角度低是能力强和水平高的体现,在自尊心和“要面子”和心理误导下,总感觉杆身软了就不够“男人”。其实在国外R杆身的市场占有率达76-81%。并非所有高球好手都使用硬的球杆,像Jack Nicklaus就是一例,他年轻时叱刹高球球坛时就使用超大的MacGregor “R”硬度的球杆。如果挥杆时能量释放的较晚,在击球的瞬间加速度极快,那么的杆身硬些较适合。如果挥杆节奏平顺,力量释放均匀,没有突然的加速动作,那就应该用较软的球杆。另外,挥杆速度也是决定杆身硬度重要依据,挥杆速度可由一些设备测试得知,若没有适当的设备来测得,可用击球距离做参照:
而80%的球手开球木的击球距离基本在200-250码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品牌的R、S、X的硬度标准并非是一样的,而科学的测量标准应该是杆身的“固有振动频率”,但是到目前还没有被普遍采用。我们已经发现有的厂商稍稍地将硬度等级降一档,这家的S杆身与那家R杆身振动频率基本是相同的,以满足这部分人的“自尊心”。
今天最优秀的球杆已经成功地做到了“硬与轻”、“软与稳”高度统一。以前轻软的杆身不稳定,而较稳定的杆身,又重又硬。现在既有以N.S.PRO 850GH为代表的,又硬又轻的钢杆身;而且有古洛布莱GIII SVF为代表的又软又稳的碳素杆身。现代技术已经成功地做到“硬与轻”、“软与稳”高度统一。高弹力的轻型杆身正在被广泛接受,并逐渐成为当今赛场的主角。
杆身的轻量化是大势所趋
材料技术的革命,使杆身变得越来越轻。在钢杆身领域,多年来一直是美国True Temper公司和日本Nippon社两大巨头的竞争。20年前,美国人开发的精钢(Carbon Steel)产品一直垄断着钢杆身的市场。精钢杆身一般在120克左右。最经典的代表Dynamic Gold 5号铁杆身的重量约为119克。2000年日本Nippon社研发出N.S. Pro 950GH(95克)钢杆身,一上市就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它使钢杆身的重量第一次突破100克,杆身约为95克。近年来,他们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850GH和750 GH,杆身约为79克。美国的TRUE TEMPER公司也开发出了80克重的M80杆身。从重量上看已经与碳素杆身不相上下。无论在职业赛场上,还是普通大众中,N.S.PRO 850GH受到了广泛欢迎,轻型钢杆身球杆迅速流行。它让击球更轻盈,操控更稳定。钢杆身越来越轻,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最近出现了低弯折点杆身,轻钢的球杆挥动起来会更快一些,距离就会更远一些。甚至在职业选手中同样表现出杆身轻量化的趋势。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0年四年内,PGA职业选手的球杆重量平均减少了5克。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疲劳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其密度仅为钢的1/4,但强度却是钢的10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环境工程运动器材等众多领域。
近三十年来,碳素杆也是在不断提高钢性的同时不断地减轻重量。碳素技术的竞争主要集中的日本两大巨头中。一个是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是世界著名的以有机合成化工、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纳米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高科技跨国企业。另一家就是有着“碳杆之王”“碳杆之父”的日本古洛布莱Globeried株式会社(DAIAW大和精工)。几十年来Globeried一直是世界碳素技术的领军人物。上世纪60年代末Globeried开发出第一代碳素球杆因石墨、树脂、聚脂等成分的影响,平均重量约80克。这种球杆太软,扭曲度较大。1984年前后出现的第二代的碳纤维杆身平均重量降到了60克左右,由于在碳素中加入了硼纤维(Boron)大大增加了硬度,扭曲度也减至最低而开始被职业选手们接受。近年来,Globeried开发的第三代超高密度(SVF)碳素,在继续减轻重量的同时,注入了新的科技成分,数据显示其钢性、抗变形、抗扭曲的能力已经接近了钢杆身。杆身重量约在42-50克。
杆身重些好还是轻些好?专家的观点应该得到尊重:
苏格兰高尔夫球资深教练西蒙-霍姆斯,曾为80 多名锦标赛职业选手当过教练并在世界各地赢得了45 个冠军。他的观点:在重量感觉可以控制的区间,杆身越轻越好。球杆重,不仅对人体的限制与约束多,而且也限制球杆功能的发挥。我们看到很多技术动作不准确、不协调、节奏差的球手,经过数据分析,原因常出现在他们所使用球杆超过科学的重量。霍姆斯教授给我们一条忠告:选择球杆,宁轻勿重。
美国匹兹堡大学运动医学专家Freddi Fu和Savio Woo教授的研究观点:高尔夫球杆的轻量化,有利肌肉组织协调运动,有利力量的均匀分配,有利于流畅动作进程,有利于肌肉群自我的调试调节。90%的运动损伤和肌肉组织损坏的羽毛球、网球和高尔夫球手,都与使用球具重量超负荷有直接关系。94%的“网球肘”“高尔夫球肘”都是球拍(杆)过重造成的。多少重量的球拍适合自己,不是运动初的感觉,而是运动中的感觉,这就是绝大多数朋友选择运动器材超重的原因。
德国弗劳恩霍夫材料力学研究所的Dr. Blauel, J.G博士的观点:从力学上讲,最理想的设计应该是身轻头重的球杆。如果将杆身的重量减至最轻,如果能够把更多的重量集中在杆头部位,那么在惯性力矩的作用下,挥杆时杆头加速度就会增大,从而有效地提高打击球的距离。
球手的需要是球具发展方向的根本动因,球手的需要造就了杆身日益轻量化的大趋势。回顾近三十的历史,无论是钢杆身还是碳素杆身都在向着轻量化发展。碳素杆身的轻、软、高弹性,容易促进挥杆过程协调流畅,能够获得理想的飞行距离,这些优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甚至有人预言:碳素杆身迟早会完全代替钢杆身而一统天下。Cleveland做的实验证明:杆身每减轻10克重量,就能增加1英里/小时的挥杆速度。球杆研究专家拉德克利夫说:其它运动,如曲棍球、网球、自行车等都采取了轻质材料,在体育运动中速度决定一切,减轻球杆重量等于提高速度。不仅是高尔夫球杆,绝大多数体育器材生产商都想方设法避重就轻,都有向轻量化的趋势。有位专家的比喻很贴切:过去20年,网球木拍被钢拍代替,后来合金铝拍彻底打败了钢拍,而笑到最后的大的赢家还是碳素球拍,今天无论哪位世界顶尖球手绝对不会重新考虑使用钢球拍,因为太重。
轻量化、高弹性是科技进步的标志 高尔夫球杆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做重了很容易,要想轻却很难。杆身的轻量化是以材料科技水平的发展为依托的。据统计,杆身每减轻10克,需要经历15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钢杆身从粗钢到精钢再到今天的轻钢,三代产品延续了近70年。目前的材料科学水平,钢杆身的质量如果低于75克,强度和耐久性都还不够,在强力的挥杆中,很容易出现折裂。能否破解这个难题,无论是日本Nippon社还是美国的True Temper公司仍还探索中。
碳素杆身的轻量化道路,更加曲折艰难。日本古洛布莱Globeried株式会社是世界碳素技术的领军人物。碳素界公认Globeried开发的SVF产品,为第三代碳素材料。SVF指46T-60T的超高强度、超高模量的碳素纤维布特殊金属材质, SVF比HVF更轻,强度更高,弹性更大 。而“超高密度SVF碳素”,其超细密度、超高强度、超高模量的碳素纤维布,最大限度消减树脂等成分,单位面积的抗压张力最高可抗80吨压力,碳布的碳丝均匀度和密度均达到空前的2000丝以上,碳素的纯净度达到空前未有90%,其杆身重量比其它品牌普遍轻一些,这样的球杆留给杆头的重量会更多一些,以更有效地提高杆头速度。碳素材料的最新技术成果首先应用于尖端的工业产品中,美国航天飞机登月舱和3只火箭推进器的关键部件以及先进的MX导弹发射管等,美法卫星高精机电部件、波音飞机、火箭外壳等尖端军工产品中的到处都有Globeried提供的超高温超导超轻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据测算航天飞行器的重量每减少1公斤,就可使运载火箭减轻500公斤。所以,在航空航天工业中争相采用先进复合材料。据报道,现在的F1(世界一级方程锦标赛)赛车,车身大部分结构很多都采用Globeried碳纤维复合材料。而顶级跑车的一大卖点也是周身使用碳纤维,用以提高气动性和结构强度。超轻的碳素材料是尖端科学技术的标志。
“轻而稳,软而准”是新一代碳素杆身最大亮点 很多球手都认为:杆身太软不好控制,准确性会受到影响,果真如此吗?现代碳素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为杆身的“轻”与“软”正名。
20年前开发出的第二代碳纤维杆,主要是由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结合而成的复合材料。为了提高碳素的硬度,改变碳纤维太软、扭曲度太大的缺点,人们先后尝试着在“上浆剂”中做文章。上浆剂是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重要粘合材料,上浆剂的配方是碳纤维厂家的秘密,每个碳纤维厂商都有其特定的配方。如日本藤仓社(Fujikura)在碳素中加入松香、树脂等成分并不断改变碳纤维的重叠缭绕方向,以增强碳素杆的硬度,减低扭力。以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在上浆剂中加入硼等成分。然而,加上硼的碳纤维变得极硬而脆,降低了扭力和弹力也就失去了碳素杆的真正特征所在。第二代碳素杆身,为了提高稳定性,在增强硬度、改变扭力、变化弯折点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成效甚微。
近年来,日本古洛布莱Globeried的碳素研究专家发现杆身的“内变形”才是对击球效果的影响最大关键的因素。所谓“内变形”,即在受到外力的条件下,空心圆管型的杆身,会出现由圆向椭圆的变化过程,而这种变形对力量的传递生成异向漂移等“误导效应”,从而影响击球的稳定性。 在这种“内变形理论”的指导下,Globeried开发的第三代“超高密度SVF碳素”,在最大限度消减树脂、提高纯度的同时,融入了“非结晶金属技术”。这种特殊金属材质Liquidmetal(一种非结晶型合金),利用了原子大小不同的合金成分,成分中含有铜、钛、镍、锆和铍,具有相对于其他金属材料更强的硬度、坚韧度和延展性等。这种成分比钛金属强度高出近2倍。非结晶金属合金的高弹性碳素杆,比用其它材料制成的球杆最大区别在于抗变形能力。Globeried生产的GIII、ONOFF高尔夫球杆已成为非结晶金属技术的第一项实际应用,在保持碳素杆身高弹力、轻量化优点的同时,较好地解决杆身的内变形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击球时的“误导效应”和能量损失,抗变形能力如同钢杆身一样,保证了挥杆力量的最佳传递和击球的稳定性。Globeried专为职业球友设计的RODIOD 碳素杆甚至比钢杆的硬度还高,扭力还要低。
以GIII、ONOFF为代表的第三代碳素球杆,无论是机器测试还是教练的试用结果都显示了 “轻而稳,软而准”的高度统一。重量减轻,扭力不减,弯折点范围更广泛、弯曲性能更一致,在飞行距离和弹道准确两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这种稳定性好、容错率高的碳素杆身,有多种弯曲特性以满足不同水平球手的需求。“轻而稳,软而准”是新一代碳素杆身最大亮点,高品质的碳素杆身其稳定性已经不输于钢杆身了,将来还很有可能超过。
现代材料工艺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时代需要杆身理论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统观念:对距离和方向的影响,杆身比杆头更大。以前打不准、打不远的朋友,多数会将注意力放在杆头上,更换球杆也比较在意杆头的大小、杆面的角度、用的什么材料,反弹系数是不是足够等。其实杆身对弹道的影响才是根本性的。杆身的责任是要将挥杆时由腰部、肩膀、手臂和手腕所产生的力量忠实传送到杆头而产生撞击力。击球瞬间,握把的一端承受到自上而下的巨大压力,而杆头只是等待杆身传递来的力量而做出最后的释放。力量传递过程中杆头终始处于被动地位,是个贯彻落实的角色。如果用汽车作比喻,握把就是方向盘,杆身就是发动机和传动机构,而杆头则是四个轮子,负责实现汽车前行的最终目的。对距离和方向的影响,杆身比杆头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杆头反弹系数低的GIII,比反弹系数超标的KATANA击球距离更远的原因所在。
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尽量选择轻型球杆。过去教练会告诉你:在能够轻松挥杆的范围内,尽量去选择比较重一些的球杆。现在专家的结论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尽量选择轻型球杆。传统的方法是依据杆头速度来选择球杆的重量:40米/秒(90英里/小时)左右的选择总重290克、杆身50克左右;43-45米/秒(95-100英里/小时)选择总重305克、杆身为60-65克;46米/秒以上的选择总重320克、杆身65-70克左右比较合适。 今天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在对应上述杆头速度时,最佳选择是都应减轻5-8克,宁轻勿重。
本篇内容来自:利百特合作伙伴[研艺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