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发明者山下英子:聊聊如何提升选择力
山下英子,自称世界上唯一一个“杂物管理咨询师”,提出的最著名的观念便是“断舍离”。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干脆,我们集中火力,跟山下英子聊聊如何提升选择力。
A:你说“断舍离”衍生出许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断舍离”的哲学,做选择的标尺是什么?
Q:每个人的现在都是做过无数个选择之后的结果。但我们在做选择时,到底是顺从感性,还是迫于无奈?其实平时并没有做得非常好。
“断舍离”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行为技术。首先就是重新唤起我们分析、思考和感觉的能力,“断舍离”是先从我们对物品的态度来开始锻炼我们的这种能力。
先是要问自己是否需要,然后是要看它适不适合自己,最后就是我们要问自己的内心、感觉,到底对这件东西是怎么想的。
通过对物品进行选择的过程,其实就锻炼了我们做重要人生选择的能力。
A:就是说,我们平时在很小的事情上的选择都很粗糙,在大事上就更别提了?
Q:要从最小的一个事开始,从风险最小的事情开始去锻炼自己。可是其实我们对很小很小的事情的选择是很不在意的。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在家里却放了很多,为什么你不需要、不合适的,还要放在家里呢?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你整个的空间都被这些你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给填满了。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我在《断舍离》一书里说,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A:有时候,为什么当我们做了在自己看来的理性选择后,却又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
Q:做选择时,其实做的是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你要留下的,一个是选择你要扔掉的。两种选择里,扔掉的那个最难。
“断舍离”最初阶段就是“舍”。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
你觉得它从你眼前消失了,感觉像是一种损失,觉得再也不能够得到它了,你得跟自己这种心情去斗争。你的害怕失去,以及你对得到的一种期待,其实就是一种执着。
你用勇气和决心去放手的那些东西,决定了最终精挑细选剩下来的东西。精炼过自己,人生才会发生改变。
A:听起来锻炼选择力的关键是锻炼如何舍弃。你怎么看在这个斗争的过程里的各种纠结?
Q:纠结的烦恼来自于过去对自己的不忠诚。
举个非常小的例子,吃饭的时候,我们怎么点餐的呢,你是自己想吃什么然后去点的,还是说大家说什么好吃你就吃什么呢?就这么一个很小的事情,我们有时候都不能对自己很忠诚,都会去迎合别人的视角,活在别人的意见里面。
从你的抽屉里,已经看得出那个结果了。我们在抽屉里放的很多东西,都是别人说这个东西很贵、很好,然后我们接受别人的这种意见买过来,放进我们抽屉里的。
可以先从这样一个抽屉开始清理,从物品中把自己解放出来,除非你真的觉得那是你很需要的东西,如果一件东西自己并不那么需要、只是别人说好的话,那你就放手好了,让它走。你在放手一样东西的时候,斗争发生在哪里呢?其实就是那种别人觉得很好的观念跟你的想法发生了冲突,斗争是在这里。
而在扔东西的过程中,产生“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呢”、“必须得扔掉了,可又没行动”这样的想法,多半是缘于对自己的不信任。
A:那你的意思是,做选择时干脆就不要问别人的意见了?人对自己的认知有时候是来自于外界评价的,好像并没办法完全屏蔽掉别人的意见啊。
Q: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模式,你去问这个人,我这样行不行,又问那个人,我这样行不行,等于是把自己的选择的权利交给别人,把这种东西交给别人,自己就不用负责任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之间的一个平衡我们是不是做到了。
如果我们自己先肯定自己,通过肯定自己做出的事情,获得他人的肯定,就会产生一个加法的效应。那你现在获得的社会评价究竟是你压抑了自己去获得的,还是说是顺从了自己去获得的,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A:刚刚你提到,在“舍”的阶段,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这个新的判断标准是?
Q:这是“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筛选物品的标准是——把重点放在自我轴上,以当下为时间轴。不断进行“断”与“舍”的练习,挑选出两个轴相交处的物品。
我在《断舍离》一书里也有写,“自我轴心”的窍门是,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提问的主语是“我”,是“我要不要用”,而不是物品“能不能用”。拿眼镜和筷子举例,多数人会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这就是拿物品当了主角。
养成这个习惯,就能做出当下你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和选择。
A:即使是精挑细选的过程,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选择。在你看来到底存不存在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Q:我们不能做错误的选择,这种想法本身才是最大的错误。失败其实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没有失败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意去做决定,做选择的肌肉就会慢慢地衰弱下去。正是因为这种害怕,才让我们在左转还是右转这样的选择中,选择停在中间,停止不动,就是一个停滞的人生。
所以说,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你的感性、感觉,去做的选择,即便是失败了,也能够很坦然面对。这是我做的决定,我会为自己负责。所以大家就放心地去失败吧。
文|文子
采访|李天波
编辑|张薇
摄影|王海森(TrunkStudio)
图片统筹|于千
“断舍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干脆,我们集中火力,跟山下英子聊聊如何提升选择力。
A:你说“断舍离”衍生出许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断舍离”的哲学,做选择的标尺是什么?
Q:每个人的现在都是做过无数个选择之后的结果。但我们在做选择时,到底是顺从感性,还是迫于无奈?其实平时并没有做得非常好。
“断舍离”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行为技术。首先就是重新唤起我们分析、思考和感觉的能力,“断舍离”是先从我们对物品的态度来开始锻炼我们的这种能力。
先是要问自己是否需要,然后是要看它适不适合自己,最后就是我们要问自己的内心、感觉,到底对这件东西是怎么想的。
通过对物品进行选择的过程,其实就锻炼了我们做重要人生选择的能力。
A:就是说,我们平时在很小的事情上的选择都很粗糙,在大事上就更别提了?
Q:要从最小的一个事开始,从风险最小的事情开始去锻炼自己。可是其实我们对很小很小的事情的选择是很不在意的。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在家里却放了很多,为什么你不需要、不合适的,还要放在家里呢?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你整个的空间都被这些你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给填满了。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我在《断舍离》一书里说,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A:有时候,为什么当我们做了在自己看来的理性选择后,却又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
Q:做选择时,其实做的是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你要留下的,一个是选择你要扔掉的。两种选择里,扔掉的那个最难。
“断舍离”最初阶段就是“舍”。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
你觉得它从你眼前消失了,感觉像是一种损失,觉得再也不能够得到它了,你得跟自己这种心情去斗争。你的害怕失去,以及你对得到的一种期待,其实就是一种执着。
你用勇气和决心去放手的那些东西,决定了最终精挑细选剩下来的东西。精炼过自己,人生才会发生改变。
A:听起来锻炼选择力的关键是锻炼如何舍弃。你怎么看在这个斗争的过程里的各种纠结?
Q:纠结的烦恼来自于过去对自己的不忠诚。
举个非常小的例子,吃饭的时候,我们怎么点餐的呢,你是自己想吃什么然后去点的,还是说大家说什么好吃你就吃什么呢?就这么一个很小的事情,我们有时候都不能对自己很忠诚,都会去迎合别人的视角,活在别人的意见里面。
从你的抽屉里,已经看得出那个结果了。我们在抽屉里放的很多东西,都是别人说这个东西很贵、很好,然后我们接受别人的这种意见买过来,放进我们抽屉里的。
可以先从这样一个抽屉开始清理,从物品中把自己解放出来,除非你真的觉得那是你很需要的东西,如果一件东西自己并不那么需要、只是别人说好的话,那你就放手好了,让它走。你在放手一样东西的时候,斗争发生在哪里呢?其实就是那种别人觉得很好的观念跟你的想法发生了冲突,斗争是在这里。
而在扔东西的过程中,产生“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呢”、“必须得扔掉了,可又没行动”这样的想法,多半是缘于对自己的不信任。
A:那你的意思是,做选择时干脆就不要问别人的意见了?人对自己的认知有时候是来自于外界评价的,好像并没办法完全屏蔽掉别人的意见啊。
Q: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模式,你去问这个人,我这样行不行,又问那个人,我这样行不行,等于是把自己的选择的权利交给别人,把这种东西交给别人,自己就不用负责任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之间的一个平衡我们是不是做到了。
如果我们自己先肯定自己,通过肯定自己做出的事情,获得他人的肯定,就会产生一个加法的效应。那你现在获得的社会评价究竟是你压抑了自己去获得的,还是说是顺从了自己去获得的,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A:刚刚你提到,在“舍”的阶段,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这个新的判断标准是?
Q:这是“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筛选物品的标准是——把重点放在自我轴上,以当下为时间轴。不断进行“断”与“舍”的练习,挑选出两个轴相交处的物品。
我在《断舍离》一书里也有写,“自我轴心”的窍门是,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提问的主语是“我”,是“我要不要用”,而不是物品“能不能用”。拿眼镜和筷子举例,多数人会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这就是拿物品当了主角。
养成这个习惯,就能做出当下你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和选择。
A:即使是精挑细选的过程,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选择。在你看来到底存不存在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Q:我们不能做错误的选择,这种想法本身才是最大的错误。失败其实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没有失败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意去做决定,做选择的肌肉就会慢慢地衰弱下去。正是因为这种害怕,才让我们在左转还是右转这样的选择中,选择停在中间,停止不动,就是一个停滞的人生。
所以说,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你的感性、感觉,去做的选择,即便是失败了,也能够很坦然面对。这是我做的决定,我会为自己负责。所以大家就放心地去失败吧。
文|文子
采访|李天波
编辑|张薇
摄影|王海森(TrunkStudio)
图片统筹|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