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台北老街昔日风景线
古早味,实则是当地人对于「传统」、「老字号」、「地道」一义的另解。
来台北至今,多数年轻人习惯将101大楼比作地理坐标,诚品书店比作文化坐标。而艋舺和大稻埕,作为老一代台北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俨然是他们心间的历史坐标。
很多游客得悉艋舺,多源于《恋恋风尘》和《艋舺》两部电影。在镜头堆栈的画面中,我们看到老旧的钟表店、理发店,看到狂放不羁的街边少年,却很少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沿革。早在清代,「一府二鹿三艋舺」便作为台湾最繁华的三市街。
这里的人们说,剥皮寮走过台北城所有的风光。这条不过数百米的清代街道,已弹指一挥上百年,市井生活却恍若昨日。剥皮寮老街一眼望去,是颜色各异的嫁妆店、生意火爆的香火店,老街巷弄无疑是历史节点中不断设定的「闹钟」,提醒人们别遗忘那些时空交错中的断点。
而街道内的市乡土教育中心,成为古旧街景中的一抹独有亮色。文人史士们曾呼吁保护这片土壤,当地政府推出「剥皮寮」老街修复工程,设立教育中心以活化历史风貌地标,中心内设有本土设计师进驻的彩绘店、服装店和文创店,寓教于乐的方式令人称道。
清末,大稻埕接替艋舺之位,成为台北最繁华之地。步入大稻埕,各类市集、夜市、寺庙好不热闹,但凡带有「古早味」的食材、店铺,多受外地游客欢迎。
古早味,实则是当地人对于「传统」、「老字号」、「地道」一义的另解。听闻宁夏夜市能充分展现大稻埕的古早味,我便兴起前往。不同于喧闹繁盛的士林夜市,不同于口味混杂的西门町,宁夏夜市给我以「接地气」和「有秩序」的感觉,蚵仔煎、猪肝汤等民间美食目不暇接。
以「年货大街」为招牌的迪化街,同样具备独树一帜的古早味。南北杂货、药材、布匹、茶行是街道的产业主心骨,最早店面可追溯至清咸丰六年,在日治时代街道走向鼎盛,至今仍为大稻埕核心地段。这条街宽仅7.8米的街道,涵盖闽南式、现代主义、巴洛克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琳琅满目的中药材、糕饼、茶叶种类更是多到令人咋舌。而迪化街内的百年古剎——霞海城隍庙,格局虽小,香火却丝毫不让龙山寺。
人们提到老街,在怀旧和创新的争议中,我们身边的一些历史街道,消逝或抽空,或许是必然,但我们如能唤起人们对于旧时光的缅怀,老街便有存在和保留的价值。
盼老街得以新生,我愿手执心中青灯一盏,闻市街文化之详,探寻老街巷弄里独特的风景线。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