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C锯齿草球场17洞历史TOP10击球|看看都有谁
这个球场的设计目的十分明确:
让世界顶尖球员也有胆寒的时刻。
1. 因为这个洞太难,以至于当年金熊尼克劳斯和高球皇帝帕尔默也有无法晋级的尴尬。
2. 三杆洞17号洞,每年球员锦标赛比赛期间,下水的次数平均有40个左右,2007年高达93个!在这里比赛有句名言:“得17洞者得天下”,冠军在这个18洞的每洞平均杆数为3.04,而这个三杆洞的平均杆数为2.82。
3. 自1982年至今,锯齿草体育馆球场作为第五大满贯永久性场地,从来还没有出现过连续背对背冠军人选。
首创岛型果岭
皮特认为任何球场都应满足最广泛数量球手的需要,因此他设计的球道都很宽阔,将难度的部分交给了发球台,通过发球台位置的设定控制落球点,然后再配以枕木、沙坑和水障碍,足以满足趣味与挑战并存的要求。
皮特设计锯齿草的手稿
但是修到第17洞时,连一向不走寻常风的皮特都犯了难。本来在设计图上,17号洞旁边只是一个小池塘,谁想着开挖之后发现这片地底下有价值不菲的建筑原材料砂基。等把砂基都挖光,这片地也光得差不多了,小小的果岭几乎被架空了。
有一天,皮特带着妻子爱丽丝来到了这儿。爱丽丝在看过之后,反问皮特为什么不直接修个岛型果岭?
爱丽丝和皮特一样,都很熟悉罗伯特·琼斯的设计,她想到了蓬特韦德拉酒店的罗伯特·琼斯的果岭,该果岭位于海岛几英里以北的地方。爱丽丝认为在17洞也可以做类似的设计:直接用一条狭窄的道路将大陆和现有的果岭连接起来。起初,皮特觉得这个果岭太平太容易了,应该设计一个倾斜的推杆表面使球向水面滚,好在夫人及时劝住了他,爱丽丝认为就应该平着打,否则业余球手可能打不了这一洞了,这样才不违背贝曼的理念。最后皮特添加了些额外的挑战,他降低了果岭的左前方和右后方,并在前面又加了个小小的掩体。
最终,就有了这个著名的岛型果岭。
1982年,锯齿草终于问世,球员锦标赛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属场地。
不过,刚开始接受球员检验的锯齿草却并不得民心。可能是第一次见这种风格的球场,球员们对此都议论纷纷。那一年的比赛中,许多顶级球员包括“金熊”和“国王”都未能晋级,这更招致了外界的批评。
不过,有一个人应该不属于不满意之列,82年那场的冠军是杰瑞·佩特,获胜后,他将贝曼、皮特两人“扔”进了第18洞旁边的湖中,然后自己也飞身跃进水里。
还有一个群体也不属于不满意之列——观众。锯齿草在修建时还考虑到了观众,他们想设计一座像体育场馆那样的高尔夫球场,当时为了挖水障碍而挖出来的泥被改造成了观众的看台,在那里,你可以坐着看球,只需动动头,就能看见好几个洞的比赛场景。这也是锯齿草的别名“体育馆”的来由。
30年后,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锯齿草已经证明了自己,在此举办的球员锦标赛也成了总奖金最高的高尔夫球职业赛事,也是美巡赛回馈社会的标志性赛事之一。
文章源自于挥杆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