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高尔夫球论坛! - Golf Forum

这些情况,将被列黑名单!体育总局连发三文规范体育市场 ...

月无弦
2018/09/11 00:00:00
政策法规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三文件规范体育市场 “黑名单” 有利净化体育产业环境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体育赛场行为的若干意见》《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体育活动管理办法》三个法规性文件(见后文),以进一步规范体育赛场行为与市场秩序。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认为,《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等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体育产业发展正从混沌期走入第一个调整期,“管理‘黑名单’,单靠几项文件还不够,未来需要多部门协同,才能把体育市场培育成成熟规范的有序环境。”
   
《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将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体育经营主体和体育从业人员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在一定期限内向社会公布,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等措施
   
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是体育产业健康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谭建湘表示,自46号文件发布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市场迅速发展,大量资本涌入体育领域,体育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由于相关管理政策滞后以及参与的社会主体及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不利于行业长远有序发展的负面事件偶有发生。“一些市场主体没有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去做,扰乱了市场,也制约了产业发展。因此这一系列文件,是总局正在抓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逐步认识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基本规律的表现。”
   
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规定,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并不属于行政处罚,而是体育经营主体和体育从业人员因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司法制裁(法院判决)后,对其进行降低信用评价、重点监督、加强管理的措施。
   
营造良好的体育市场环境,“黑名单”政策出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抓好体育市场不仅是体育总局或体育系统一家之事,体育市场涵盖涉及大量的经济活动,与工商管理、市场监督、社会诚信、法律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在‘黑名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合多方力量,共同规范市场。”
   
在谭建湘看来,当下体育产业表象蓬勃但掘金盈利困难是体育市场现有的一些市场主体和个人违规操作的原因之一。“‘黑名单’现象的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逐利,有的是企业主体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恶意犯规,对于这种,我们要严厉打击。还有一些是不懂体育的规律,在操作过程中走弯路,被动或者‘半被动’进入‘黑名单’,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比如目前国内体育市场并不成熟,体育领域一些资源依旧处于‘半透明’状态,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走向市场,与市场规范接轨。”
   
“黑名单”是对市场主体的规范,但体育资源进入市场也需要规范。“体育赛事、运动员、体育场馆等对于体育市场来说,是重要且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如果不能从公正公开的渠道进入市场,那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规或者打擦边球行为出现。”谭建湘认为,“黑名单”制度不应只是自上而下的监管,还应起到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作用。总局及相关主管部门要从“黑名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来考量现有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方式是否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如果发现政策与管理方式是滞后或者不当的,应及时跟进并完善。“规范体育资源向市场开放的渠道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来源:中国体育报)  






附件1
     
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推进体育监管信息公开,加快体育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是指将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体育经营主体和体育从业人员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在一定期限内向社会公布,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等措施的统称。


第三条 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制定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指导全国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市场黑名单,负责体育市场黑名单的列入、移出,信息采集与公示、设立举报信箱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依法依规、客观及时、公平公正的原则管理所辖区域体育市场黑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
(一)应当取得行政许可而未取得行政许可,擅自从事相关体育经营活动,未按要求限期改正的;
(二)采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体育经营活动相关行政许可的;
(三)在体育经营活动中,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
(四)在体育经营活动中,一年内受到行政机关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
(五)发生重大兴奋剂违规行为、重大安全事故等,承担主要责任的;
(六)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
(七)按照省级地方性法规或者省级政府规章规定,须列入黑名单或者严重失信名单的;
(八)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定应该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共享机制、人民法院网站等多种渠道获取符合第五条规定情形的信息。


第七条  省级以下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行政区域内符合第五条规定的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信息逐级报送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


第八条  经营主体信息包括名称、住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相关事由等。
从业人员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相关事由等。


第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拟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信息进行调查核实,确保信息全面准确。


第十条 体育市场黑名单应当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公布:
(一)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
(二)通过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向社会发布;
(三)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政府信息共享机制发布。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信息报送体育总局,体育总局汇总全国各地体育市场黑名单信息在官方网站上设专栏予以公开。


第十一条  公布期限,即将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信息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期限,一般为自公布之日起3至36个月。具体期限根据情节轻重程度确定。


第十二条  对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在公布期限内可以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作为信用监管评价指标之一,在开展年度信用评价时,降低其信用等级;
(二)实行差别化日常监管模式,在日常监督检查时,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增加检查频次;
(三)限制政策支持,在确定政策试点、政策性资金扶持等适用对象时,作为不利因素;
(四)限制参与政府项目,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公共体育资源交易等活动时,作为不利因素;
(五)限制参加表彰奖励活动,取消体育领域的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六)纳入行业禁入和退出机制,禁止进入职业体育活动,对于已经进入的,通过准入制度强制退出;
(七)对再次发生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从重处罚;
(八)将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通报有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十三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情况通知当事人,并告知其有陈述、申辩的权利。
当事人在接到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有权向该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提交书面陈述、申辩及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书面陈述、申辩的,相应的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答复。
陈述、申辩理由被采纳的,应当及时调整体育市场黑名单相关内容、变更公布期限,或者取消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陈述、申辩理由不予采纳的,应当告知当事人。
申辩期间不影响体育市场黑名单的公布和管理。


第十五条 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所依据的法律文书被变更或撤销的,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知道后5个工作日内,调整黑名单相关内容、变更公布期限,或者取消列入黑名单。


第十六条  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的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公布期限届满的,由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组织监督检查。
未发现在公布期限内存在符合第五条规定情形的,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信息移出体育市场黑名单。
如发现在公布期限内再次发生符合第五条规定情形的,视情况对公布期限予以延长。


第十七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设立体育市场黑名单核定委员会,由本部门工作人员、法律专家、体育经营主体、体育从业人员、消费者代表等组成,主要负责审查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信息是否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确定公布期限,受理当事人陈述、申辩等事项。


第十八条  鼓励各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民对体育市场活动进行监督,对符合第五条规定情形的,可以向各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附件2










附件3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体育活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引导和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体育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境外合法成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智库机构等非营利、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可以开展有利于公益事业发展的体育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体育活动的业务主管单位。
各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体育活动实施监管,提供服务。


第四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下列体育活动的,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同意:
(一)奥林匹克运动相关赛事及活动;
(二)非奥运会运动项目相关赛事及活动;
(三)群众体育活动;
(四)体育产业交流合作;
(五)体育文化及体育新闻交流合作;
(六)体育教育科研学术活动;
(七)反兴奋剂交流合作;
(八)其他体育赛事和活动。


第五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参照《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活动领域和项目目录、业务主管单位名录(2017年)》,与公安等有关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并发布本地区《境外非政府组织体育活动项目目录》,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依法依规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具体指引。


第六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体育活动,应当依法设立境内代表机构。
未登记设立代表机构需要在境内开展临时体育活动的,应当依法报批备案。
境外非政府组织设立境内代表机构和在境内开展临时体育活动,均需经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同意后,向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履行相关手续。


第七条 在境外合法成立、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公益活动、在境外存续二年以上并实质性开展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可以申请在境内登记设立体育代表机构。
申请登记设立体育代表机构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境外非政府组织办理设立代表机构名称及授权书;
(三)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外合法成立的证明文件、材料;
(四)境外非政府组织章程;
(五)境外非政府组织已在和拟在境内从事体育活动的资料,主要包括体育活动规模、体育活动规程、体育活动地域和场所、体育活动设施器材、体育活动专业技术人员、体育活动组织方案等。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受理。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其补足相关材料。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同意或者不予同意的决定。
申请人应当在获得批复后30日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履行登记手续。


第八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包含体育活动项目的实施、资金使用等内容的下一年度活动计划报其登记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同意后10日内报同级公安机关备案。


第九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在境内聘用工作人员的,应当将聘用的工作人员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报登记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经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出具意见后,于3月31日前报送同级公安机关,接受年度检查。
年度工作报告应当包括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情况以及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等内容。


第十一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未在境内设立代表机构,需要在境内开展临时体育活动的,应当与中国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下称中方合作单位)合作进行。
中方合作单位应在活动举办30日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向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办理报批手续,并向所在地省级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参照《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和临时活动报批办事指南》,制定本省区市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和临时体育活动报批的办事指南,在设立(报批)条件、办理程序、体育活动(规模、规程、场所、专业技术人员、组织方案等)审核、意见书文本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公开告示。


第十三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未经登记设立境内代表机构、开展临时体育活动未经备案的,不得在境内开展或者变相开展体育活动,不得委托、资助或者变相委托、资助境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展体育活动。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对未经登记或备案在境内开展体育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或责令停止活动。


第十四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应当依法依规,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危害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损害国家利益、公民体育权利和体育社会组织以及其他法人的合法权益;
(二)从事或者资助营利性活动、政治活动;
(三)非法从事或者资助宗教活动;
(四)设立分支机构;
(五)以体育活动为名进行募捐活动;
(六)发展会员;
(七)对中方合作单位附加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条件等。


第十五条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体育活动,应当遵守体育活动管理方面的各项规定,并规范使用活动名称,未经同意不得冠以“世界”、“国际”、“洲际”、“全球”等字样或具有类似含义的词汇。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开展合法的体育活动,提供政策咨询、活动指导服务。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由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公安机关予以相应处罚,并由公安机关视情况依法将其列入不受欢迎名单。
省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可按照有关规定,将受到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相关材料

  • Callaway/卡拉威
    EPIC传奇|为何米克
    已有497次播放
  • Callaway/卡拉威
    EPIC时刻|奋力一战
    已有401次播放
  • Callaway/卡拉威
    五星金牌球具助力马
    已有244次播放
  • Callaway/卡拉威
    “奇思妙想,从未过
    已有1099次播放
  • Callaway/卡拉威
    卡拉威球星们的大师
    已有549次播放
  • Callaway/卡拉威
    首战告捷|卡拉威全
    已有976次播放
  • Callaway/卡拉威
    资深技师为你解密多
    已有1071次播放
  • U.S.Kids
    关于市场上出现U.S.
    已有1008次播放
  • FootJoy
    FJ,独领风骚又一年
    已有1160次播放
  • Callaway/卡拉威
    新款SteelheadXR铁
    已有337次播放
  • Titleist/泰特利斯
    TeamTitleist亚太锦
    已有583次播放
  • Titleist/泰特利斯
    2024Titleist高性能
    已有558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