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尔夫11罗汉
“第一批赴日球手”30年后重返大阪,(自左往右)吴相兵、崔志强、韩志山、福永、席润生、牛立荣、贾翠华
1985年7月5日
刚刚抵达日本大阪的崔志强,完全想不到自己在接下来的30年会和高尔夫完全“绑定”在一起;随行的还有10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他们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高尔夫发展大潮中载入史册的一拨人……
2015年7月16日
崔志强、贾翠华、韩志山、牛立荣、吴相兵、席润生站在大甲贺球场,看着几乎没什么变化的球场和苍老不少的福永老师,连忙迎上去,拥抱在一起,30年的光阴倏忽回现。故地重游,所有人都感喟良多……
一个拥抱 风华正茂
关于这一次重游日本的契机,崔志强在专栏里写道,“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家就议论应当一起回访一次了。”“大家”指的就是30年前中国第一批赴日本学习高尔夫的人,因为个人时间、签证等原因,最后有6个人带着家属踏上了“重返大阪”的路途。
崔志强特意到球童管理室坐在30年前坐过的位置上留影
7月15日,崔志强、贾翠华和随行记者、摄影师从北京出发,韩志山、牛立荣、吴相兵和席润生则从深圳前往香港坐飞机,他们相约在大阪关西国际机场会合。抵达后,他们最先见到的人是当年在日本的第一位老师:福永。30年前,福永比他们年轻不了多少,30出头,刚刚担任大甲贺高尔夫乡村俱乐部的草坪总监。这一次相见,福永已年过六旬、满头华发。“每人一个大大的拥抱,不太符合日本人的礼仪,但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内心的激动。”崔志强说。
1985年的夏天,中国的高尔夫刚刚起步。之前的一年,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球会开业,被大多数人视作中国高尔夫的元年。也是在1984年,一位名叫大场高资郎的日本人为了完成父亲报答帮助的遗愿来到中国。大场晨之助在世时,在日本的滋贺县建造了大甲贺高尔夫俱乐部,当大场高资郎看到中山温泉开业时,就决定去中国建造一座高尔夫球场。虽然因为合作方式的分歧,建造球场之事不了了之,但大场高资郎与中国的渊源却没有停止。恰逢在1983年,北京确定1990年举办亚运会,而高尔夫正是其中一个项目。于是,大场高资郎便提出帮助中国培养一批高尔夫运动员,也算是完成父亲临终的心愿。
当年的第一个日本老师福永与大家紧紧相拥
最终的选派名额落到了河北省体校。选拔工作开展后,练田径的、排球的、篮球的等等候选人众多。“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参加选拔,现在最好的情况估计也就是在省体委任职,或者是在学校当个老师了”,牛立荣回忆说当时家里已经给自己找好了一份工作,当他告诉父母要参加选拔的时候,父母觉得出国这种事情,没有个关系简直不太可能,不过孩子愿意试试,他们也不反对。
对于当时大多数人而言,高尔夫都是陌生的,更何况还要去异国他乡日本学习。因此,被推荐的候选人被集中在河北省体委招待所开始了封闭的集训,主要以对高尔夫知识和日语的学习为主,与此同时,校方和日本方面的代表也通过不断的考试进行淘汰。经过了几个月的培训、考试,最终贾翠华、牛立荣、席润生、程军、刘国杰、刘晓军、王建忠、韩志山、吴相兵、孙鹏10名学生被确定赴日学习高尔夫,而在日本,他们的身份则被称为“中国高尔夫研修生”。
牛立荣回到当年奋战过的草坪部留影
一碗乌冬面 光阴蹉跎
30年前,从石家庄到北京再到大阪,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11个人终于抵达了日本。当时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日本给了他们非常新鲜和震撼的感觉。“中国高尔夫研修生到日本学球”成为了当时一条重要的新闻,作为领队,崔志强在机场接受了众多记者的采访,对于来日本学球,他表示:“一定会在日本好好学习,将来拿冠军,为国争光。”这样的想法是所有人心中共有的,本身体校出身的他们,加上血气方刚的年纪,都希望可以通过在日本的学习,以后在比赛中拿到冠军。
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大甲贺球场,以往只在图片上看到过的高尔夫球场,终于真实地展现在了中国研修生们的眼前。就是在大阪甲贺——日本著名的忍术之乡,11个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日本学球生活。在那期间,除了崔志强因为工作短暂地回过两次国,以及程军、孙鹏、刘国杰和王建忠被派回国参加了七运会的高尔夫表演赛,其他人都没有回过家。
30年前初到机场,11个人共同举出了一面写着“战胜自己”的横幅,留下了他们第一张在日本的合影
30年过去,从大阪驶向甲贺的乡间风景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坐在大巴车上的人的心情却起伏不定。当年懵懂少年觉得“就像到了外星球一样⋯⋯”,如今携妻带儿却是“感慨万千”。
7月16日下午,途经高速路草津的休息站,每人吃了一碗乌冬面当作午饭,然后一路向大甲贺高尔夫乡村俱乐部行进。路上,暴风雨猛烈,大巴车缓缓前行。当年和如今都“担当”领队的崔志强感慨:“看到‘大甲贺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三公里’的看板时,心跳不由加快了,唐代诗人宋之问的那句‘近乡情更怯’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心情吧?”
两点钟前后,所有人到达球场。俱乐部门口竖着一个大大的招牌,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四个大字。福永早早就站到俱乐部门口迎接了。
大场高资郎的儿子当年只有三四岁,现在已经代替去世的父亲担任球场的专务,在会议室,他欢迎所有人时隔30年再次回到球场,并且表示,“大家回到中国以后在高尔夫行业做了很多事情,他的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此感到高兴。”当年球场的很多人已经退休了,有些待当时的中国研修生亲如家人的老人已经过世。
因为风雨太大,没法走到球场上,大家只能四处走走看看。崔志强、韩志山、牛立荣分别在30年前奋斗过的岗位上照了几张照片。
首批赴日球手在大甲贺球场开启了各自的高尔夫人生
当年初到日本经过三个月的草坪部工作之后,大家也开始逐渐接触一些其他的岗位,如球童、前台接待、出发站等等。也是在会议室,球场和河北省体委双方协商挑选了韩志山去前台部学习、贾翠华去竞技部,而牛立荣则被福永劝说去了最为艰苦的草坪部。最后,10个中国学生被分成了两批,3个人学习管理,7个人重心还是在提高球技。
后来的故事许多人并不陌生。回到中国后,大家先是被安排去了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后来相继离开后仍然坚守在高尔夫的不同岗位上各放异彩。在前台工作的韩志山去了深圳宝日球场负责球童、竞技部等工作,而后又去观澜湖球会从运作经理做起到总监、副总再到如今的总经理。程军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职业球员。在竞技部工作的贾翠华延续了在日本每天读书学习的习惯,在深高的几年里,先后出版了《高尔夫入门》《高尔夫中级教材》《高尔夫高级教材》等书籍。席润生和王建忠相继离开深高后,他们也都到了其他球场负责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王建忠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养老产业。不过,在他心中高尔夫始终是核心。即便现在,王建忠也希望能够通过高尔夫带来的环境资源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贾翠华。离开深高后,贾翠华投资成立了一家高尔夫球场建设公司。如今的京都颐和城不单是一座球场,在其中,球场只是一项配套设施而已。吴相兵和孙鹏都在国内的赛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现在他们也转型为中国高尔夫培养年轻人才,两人先后获得了《高尔夫》杂志评选的“中国十佳教练”的称号。另外,牛立荣、刘晓军等人也都很好地运用了当年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如今他们在球场草坪、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算得上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而领队崔志强,在回国当了一阵老师后,1991年被借调到国家体委,1992年正式到国家体委二司上任,之后在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工作,直到2010年离开国家体育总局。如今,身为北京泛华新兴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依旧做着与高尔夫有关的工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高尔夫》杂志
回复 “订阅” 查看此刊详细购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