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历书记载:「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但现在因为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5天)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重要的节气。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应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热。多饮豆浆,多吃新鲜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可适当吃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众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这里须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可以适当热补或温补;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宜;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上,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在北方,立冬一定要吃饺子。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此外,立冬时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可以在向阳的地方,在晨光下进行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以感到舒适愉悦为好。
富丽华彩的秋色仍在目前,一场飘雪也宣告了冬天的来临。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顺应天时,沉潜含藏,蓄积学识与智慧,将生命的热情,融入漫漫长冬,静静体悟寒冷深处的温暖与活力!
我们的一周安排
【周游世界】
【艺术品鉴】
【养生保健】
【畅享…】
【酒品鉴、烟品鉴】
【茶道、花道、香道】
【高尔夫】
(根据球会活动情况会适当调整内容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