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球友看过电影《果岭争雄》(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吗?如果没有看过,推荐你去看一看,因为真是一部不错的高尔夫影片。
《果岭争雄》电影海报
其中一些画面肯定让你大开眼界,比如哈里-沃尔登(Harry Vardon)没有为果岭上的球做标记,弗兰西斯-维梅(Francis Ouimet)只得切过去,而他的小球最终落入了洞中。 了解高尔夫的球友都知道今天肯定不可以这么玩。可是在故事发生的1910年代,的确存在着这种玩法。在英文中,它叫:“Stymie”,可以翻译为:“妨碍球”。 它的基本意思是,球手A的球阻挡了球手B的推杆——球手A的球处于球手B的球与球洞之间——如果两颗球相距6英寸以上,球手A不必标记,拿走自己的球。在这种情况下,球手B便受到了“妨碍”。 那么球手B可以怎么做呢?像电影之中一样,球手B可以切球越过球手A的球,去靠近球洞。当然,他也可以打左拐线,或者右拐线,绕过球手A的球。 那么球手B的球撞上了球手A的球会怎样处理呢?首先,球手B不会被处罚,其次小球停在什么地方,球手B就在什么地方打下一杆。可是球手A有两种选择,他可以在新的位置上推击,也可以把球恢复到原位再打。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球手B刚好将球手A的球撞入了洞中呢?哈哈,球手A就算直接进洞了!也就是说球手A是第三杆打到妨碍球位的,他在该洞的杆数最终便算3杆。 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球员“故意”去妨碍对手的,因为所有人都惦记着用最少的杆将球击入洞中。可是这里也的确存在“故意”的情况。比如说,你面对一个长推,知道自己可能无法直接推球进洞,你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个容易的第二推,你将球推到靠近球洞的位置,顺带“妨碍”了对手。 根据资料文献,1948年美国PGA锦标赛最后一轮,迈克-特里萨(Mike Turnesa)就妨碍了本-侯根,而后者选择切球越过妨碍球。另外,1951年英国业余锦标赛,迪克-查普曼(Dick Chapman)给查理-科伊(Charlie Coe)制造了一个“死妨碍”,对手击下一杆不可能不碰到他的球。 1950年,美国高尔夫协会第一个删除了妨碍球的规则。而1952年,R&A也加入了进来,联合禁止了这种玩法。 那么《果岭争雄》的“妨碍球”画面有什么不真实吗?年代肯定是符合的,问题在于“妨碍球”仅应用于比洞赛。可是1913年的美国公开赛采取的是比杆赛形式,所以“妨碍球”应该不具有历史真实。
《果岭争雄》电影海报 当然《果岭争雄》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来自于生活,可以高于生活,所以也没有必要那么较真。至少它让球友们认识到一个已经废弃的高尔夫玩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