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懒熊体育(ID:lanxionglanqiu)
作者 | 刘晓
一个国家乃至一代人的变化是缓慢的,像日常生活一样不为人所关注,往往需要一个节点,才能看到它的暗流汹涌。今年,中国人迎来了一届不同于以往的奥运会,种种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并感慨万千,当我们谈论里约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自己。
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32年之后,中国人终于开始用真实的一面去迎接奥运会。
里约是真实的,真实在它的不完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总结这届奥运会时强调了这一点:“你不是在一个大公园里办16天的运动会,与外界相隔绝,而是让运动会直面一个城市的社会问题、真实的生活,面对现实带来的各种挑战。”
中国人也比过去更真实,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在一句开天辟地般的“洪荒之力”后,开始逐步释放“伟光正”面具背后真实的自己。
奥运会本身有两方面属性,其一是竞技属性,即全球竞技体育的最高级别赛事,其二是商业属性,即全球体育产业的最大规模活动。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对奥运会的关注几乎全部集中于竞技层面,金牌的荣光亦被为国争光的政治观点裹挟。
经历了北京奥运会51金的伟大胜利后,金牌的政治需要逐渐松绑,奥运的商业属性在伦敦开始略有抬头,如今仅过了4年,其力量几乎已同竞技属性旗鼓相当。
从另一个时间节点讲,里约奥运会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后的第一届奥运会,产业和经济,将从此成为奥运思想的主流。
政治需求的松绑与舆论阵地的变化,让中国人可以从一个全新的,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奥运,得以去选择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精彩有趣的内容。与之齐头并进的,则是这个国家开始向主流奥运价值观大步靠拢。
▲ 中国体育代表团终以26块金牌结束了里约的征程。
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总数比伦敦少了12块,比北京少了25块,不但跌回2000年悉尼的水平,甚至还少了2块。
但这并不重要。
根据企鹅智库发布的调研数据,“观众认可的里约奥运会新变化”多选投票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唯金牌论的观点减少(39.2%)”,“运动员们更有个性享受比赛(38.2%)”和“娱乐性更强(31.5%)”。在另一项“对于没有获得奖牌运动员的看法”的单选调查中,表示支持的占67.2%,表示理解的占16.8%,惋惜和责怪加在一起也才16%。与此同时,在“奥运会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调查结果中,傅园慧表情包以74.4%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孙杨自由泳夺金(41.5%)和秦凯求婚何姿(31.7%)分列二三位。
赛场内同样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自伦敦奥运会开始,中国在田径和游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对这两个并非中国传统强项的奥运大项的关注也在提高。
到里约,游泳大项几乎包揽了奥运前半程所有热门新闻,田径也在后半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傅园慧和她的洪荒之力已经满溢得让人有些审美疲劳,而当田径比赛开始后,我们聚焦于里约蓝色的赛道,看着博尔特创造历史,关注着没能进入百米决赛的苏炳添和谢震业。中国接力队在4×100米项目上的表现让人自豪,而创造亚洲历史,夺得银牌的日本接力队也收到了国人的祝福,放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真正的主流,是能在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方流行的内容。当抛开政治,一切从兴趣出发,你会发现,人性是相通的,主流价值观也会是相通的。所谓东西方的隔膜,本身就是一堵并不存在的空气墙。
▲ 孙杨和霍顿曾引发中国互联网的大讨论。
在中国,最主流的运动同样是足球、篮球、跑步、游泳,抛开有成熟职业联赛的足篮不谈,仅在2016年,全国在田协注册的路跑赛事就超过200场,收费营业的游泳馆更是从来不愁客源,水立方一直是北京奥运场馆群中,唯一保持盈利的一家。当然,在追随主流的同时,每个民族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印度人喜欢板球、日本人擅长柔道,乒乓球和羽毛球在中国依然有很高的普及率和群众基础。
对全世界有更多国家参与的主流项目的关注,对兴奋剂的抵制,对运动员人性的理解和包容,所有一切汇聚在一起,正是我们与世界接轨中的主流价值观。
这显然不是倒退,而是历史和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更丰富的角度看,里约奥运会不只是一届真正发生着改变的奥运会,它更是一届属于年轻人的奥运会,一届新生代抢班夺权的奥运会。
对于绝大多数“00后”来说,里约奥运会是他们形成独立人格之后,经历的第一届奥运会。这届奥运能让他们记住的东西很多,不管是傅园慧的段子、孙杨的争议、林李大战的精彩还是女排夺冠的感动,都可能在这些年轻人的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等到他们成长为社会主流,也注定会有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不同的崭新奥运价值观。
相比之下,金牌就变得更不那么重要了。这届奥运会刚一开始,媒体就已经在讨论,要不要用“痛失”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丢掉金牌了,过去这根本是不可能出现的话题,丢掉金牌不是“痛失”又会是什么?奥运会不看金牌还能看什么?
▲ 林丹和李宗伟这对一生之敌重逢于里约。
在里约,仿佛一切都变了。
首先发生巨大改变的是舆论的主战场。
尽管,重大报道资源依然掌握在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介的手中,但是,主流的舆论阵地已经转移到了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官方媒体用几十年构建的舆论引导体系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脆弱得不堪一击,全国人民听官媒统一批发观点的时代彻底成为历史,新平台赋予了每个人表达自己态度的权力。
在新的舆论战场,80、90后是主力军,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好恶决定着舆论走向的主流。特别是对于90后来说,这是他们成为意见主流之后的第一届奥运会,同时也是第一届带着浓厚90后色彩的奥运会。在这一环境下,颜值和段子会比金牌更有市场,因此,赛前会火了宁泽涛,赛中会火了傅园慧,整届奥运都弥漫着一股非主流和亚文化的气息,让他们的父辈感到颠覆,却又跟这个时代毫无违和感。
参赛的运动员同样也是如此,在里约奥运的中国奥运代表团中,70后和00后各3人,80后139人,剩下的都是90后——271人。只有当这样的年轻人构成运动员群体的绝大多数时,才会诞生一个又一个傅园慧那样敢于表达自己的焦点新人。
金牌的去主流化也同他们有直接联系。对于绝大多数90后来说,在他们人生留下最初印象的奥运会是雅典或者北京——2004年,我们拿了32块金牌差一点就在金牌总数上赶超美国(35块),而在2008年,中国作为东道主用51块金牌终于让一直高高在上的美利坚甘拜下风。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的观念中,他们天生就没有任何自卑心理,中国向来是奥运强国,金牌从不是个稀缺的东西。
换个角度看,不再那么看重金牌与金牌榜,甚至是我们民族自信心提升的表现。
▲ 原是旧时代产物的“女排精神”重新成为了热门话题。
有些东西变了,还有些东西永远不变。
在经历了几乎一整个“非主流”的奥运之旅后,最后几个比赛日,更多中国人仿佛找回了他们熟悉的奥运感觉。
8月21日,女排决赛用超过70%的收视率让整个中国只有一个焦点。惠若琪在第四局的致命一击后举国沸腾,姑娘们近乎疯狂的欢呼庆祝后登上最高领奖台,国歌奏响、国旗升起(哪怕又是错的),电视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本场比赛的精彩镜头,微博和朋友圈被一条又一条女排的信息刷着屏,仿佛永无止境……
年长者完全没必要放心不下的一点,就是正在接管这个世界的年轻人们,对于爱与美的鉴赏力。尽管晚生了几十年,他们一样感受得到女排带来的骄傲,他们读得懂长辈眼中的泪水,那些美好,经典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会不分年代地感动所有人。因此,才会有火过决赛的林李大战,才会有感动全国的中国女排,才会有年轻人对“那个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近乎无止境的崇拜与调侃。
没必要对新时代的缺陷过度不满,再成熟的长者也经历过懵懂的童年,再稚嫩的年轻人也会随着阅历成熟。随着社会前进的滚滚车轮,新一代对于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只会越来越敏锐,他们有能力从传统中好的东西里汲取养分,也会在未来创造新的,超越长辈认知的美好。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里约奥运会,即便不会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起码也会是结束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