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剑虹 (《高尔夫大师》执行出版人)
据我观察,喜欢打高尔夫的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嗨型,他们永远只记得自己打得最好的那几场球,一场球里自己打得最好的那几杆那几洞,他们会在同组球友面前洋洋得意,会在事后念念不忘,陈年旧账也会逢人就侃侃而谈。
另一种是自虐型,他们对自己很残忍,永远不原谅自己打坏的那一杆,自己打得再好,哪怕是惊世骇俗的一杆,你也不会在他们脸上看到笑容,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每一击都按照巡回赛球星的标准要求自己,打好了理所应当:“这才是我的球嘛”,打坏了恨不得把球杆撅折了。
我们不去评价这两种人格的好坏,但毫无疑问,自嗨型球手更喜欢打球,并且越打越多。我认识两个球友,一个是常驻上海的老姚,已介花甲之年的他一年打三百好几十场,看他的微博和朋友圈都是表扬与自我表扬,他很享受挥杆带来的快乐,并且每天都在记录和巩固。
另一个是四海为家的老涂,去年老涂有统计的轮次超过了500场。今年夏天,北京尼克劳斯俱乐部给他发了两枚奖状,一个是一天徒步打球90洞,另一个是今年在俱乐部打球达到100天,这个100天看似寻常,但内容不凡:老涂是外地人,住在北京的酒店里,这个100天是在球场营业120天内完成的;在这100天内,老涂在尼克劳斯俱乐部打了200多轮,发奖的时候是今年八月,如果从今年一月算起,老涂已经打了300多轮。老涂就是个典型的自嗨型球员,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他每打好一杆之后都会仰望苍天高声断喝:你看,我是全世界最牛逼的!至于自己打出的那些臭球,他一杆都不记得了。
老姚和老涂,都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朋友,让大家越来越善于取悦自己,更容易原谅自己,身心快乐,无病无忧。
这才是高尔夫和业余爱好者应有的相处之道。
我并没有全盘否定自虐型球员,恰恰相反,在职业的巡回赛球员中,自虐型球员经常能达到更高的成就。比如老虎就是自虐圈的祖师爷。他在自传中说:我不能容忍自己打不好球,再多的冠军喜悦,也不能抵消失败给我带来的痛苦,所以我只有加倍努力,不让自己失败。这句话就是自虐型球员的三观写照。许多巨星级的球员都是自虐型的,比如练球练断肋骨的“蓝领工人”维杰·辛格,比如双膝劳损到下汽车都要有人搀扶的米克尔森,比如冬歇期仍然天天早上五点就练球的梁文冲。在残酷激烈的巡回赛竞争中,血泪汗水不一定能带来收获,但没有血泪汗水注定颗粒无收。
不过在业余球员中,自虐型球员的世界并不美好。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先天的身体条件,自虐型球员的技术和能力远远达不到自己的超高预期,久而久之,身上难免滋生怨气和戾气。那些经常在球场摔杆的,骂娘的,怪罪球童的,抱怨同组球员的,对天气甚至球场不满的,基本都是自虐型高尔夫人格,他们作为缺乏天赋又没时间练球的球手出现在球场上也算是人间悲剧了。高尔夫在中国是所谓成功人士的游戏,葛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确,我遇到的自虐型球手远比自嗨型多,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也难免不切实际的自负,又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接触高尔夫的年头也不够长,所以中国球员在球场上的风度和礼节难免被人诟病。有人甚至说中国高尔夫球场上的绅士不比菜市场里的多。事实上不只是在中国,我认识的不少国际友人也是因为高尔夫带来的挫败感太强而永久封杆。
所以,高尔夫的美好注定只属于少数有缘人。如果你有机会接触高尔夫,并且能经常打球,还能享受高尔夫带来的乐趣,你要庆幸和珍惜,当你突然意识到你会时常在打球时迁怒于球童或其他人,总是对结果抱怨和不满,你应该及时地深刻反省,你和这项运动之间的关系可能已经拧巴了。
如果你没有维杰的勤奋,没有小麦的身体,缺乏斯皮思的天赋,花不了老虎的时间,没关系,高尔夫一样欢迎你,也能取悦你。
当然,前提是你能够原谅自己。
©Golf Digest China 2015
今日内容,敬请关注~
布茨·哈蒙开讲:60码解决方案
专栏 | 忘记那些臭球,做一个自嗨型的球友
与大师一同优雅挥杆 2015爱彼高尔夫大师尊享会
高尔夫大师微信号前五日TOP 5热读
点击即可阅读
五招神奇动作,做个挥杆魔法师
站位再开一点,让你的开球距离增加10码
推杆不进?美巡赛得主亚伦·巴德利有个小秘籍
减龄六大奇招,和汤姆·沃森一样宝刀不老!
宝马大师赛|布洛伯格爆冷门,瑞典人欧巡首捧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