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由香港球友和高尔夫业界所组成的香港高尔夫大联盟发起了一个请愿活动:“要求特首在施政报告中,还我们一个市区练习场。”再次将“城市高尔夫”这个概念带回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内地球友其实相当幸运,基本上有一定高尔夫人群基础的国内一二三线城市,都在离市中心不远处建有不止一处高尔夫设施——室外练习场或室内练习场/模拟器。
城市高尔夫设施大概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典型现象,跟卡拉OK似的。在欧美,你不太能够在一片高楼大厦之间偶遇一个高尔夫练习场,或者在CBD的大商场楼上使用模拟器挥杆,而在东亚、东南亚的大都市里,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甚至日本NHK的著名系列纪录片《72小时》曾经有一集拍摄了东京一家24小时营业高尔夫练习场的三天三夜,即使凌晨三四点钟,那家市区内的练习场打位上仍不乏球友在挥杆,退休老人们则会在天蒙蒙亮时来练习场报到。
其实想一想这内里的逻辑也挺顺理成章的。欧美、澳新土地资源比较充裕,高尔夫本来就属于乡村运动,作为高尔夫人口主力的中产阶级大多居住在乡间或城市郊区,高尔夫设施自然而然就会放在乡间或郊区,而且以全尺寸的高尔夫球场为主,要是有谁将场地建在市中心,简直就是脑子进了水。而在亚洲,情况则大大不同,其城市化进程在最近一百年发展出了东京、大阪、首尔、曼谷、新加坡、北上广深等等超级大都市,中产阶级也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内,“城市高尔夫”当然就有了巨大的市场,即使市区内地价、租金高昂,小规模的高尔夫练习场/高尔夫模拟器仍然有赚头。
因为市场存在,而催生了城市高尔夫/高尔夫模拟器这样的业态,反过来,城市高尔夫也因为其位于市区内的高可见度和“易触达性”而吸引更多普通人拿起球杆,扩大着自己的市场。这一点在中国尤为重要。当代中国高尔夫运动发展了30多年,取得的成绩不少,不必详述,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依然是那一个:扩大群众基础。在东亚、东南亚和中国,大量实践证明,相比全尺寸的高尔夫球场,城市高尔夫设施是许多球友接触高尔夫的起点,其便利性也是持续维持高尔夫人口的一大优势。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一步提高,这一优势也日趋显著;而且它特别适合于青少年培训,在外国,相当多的高尔夫培训机构和著名教练,将城市高尔夫设施作为主要教学场所,在国内,情况亦十分近似,例如说,模拟器生产商衡泰信在全国各地参与合作的市区球馆,是当地重要的青少年高尔夫场地,平日傍晚和周末全天均十分热闹;以及,不止一位中国十佳教练,如广东东莞的张雄武,以室内高尔夫场地为基础,培训出了很多优秀的青少年球员。很显然,城市高尔夫已逐渐成为了中国高尔夫运动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了。
城市高尔夫的制造者和运营者们,加油吧!
The end
往期导读
【经营话道】道无形,通则畅
【呐喊】高尔夫也需要人大代表
【愚人絮语】老虎,发出了什么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