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之手,摧毁美物,也就瞬间的事。幸好有记录者,让曾经的存在成为永恒。
Henry Ambrose Oldfield是来自英国的驻尼泊尔外科医生,1850——1863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用水彩画记录下加德满都河谷的世俗生活,并集结出版了“Sketches from Nipal,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with Anecdotes of the Court Life and Wild Sports of the Country in the Time of Maharaja Jang Bahadur”一书, 为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的尼泊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由于他的画相当写实和精准,后世在修复遗迹时往往会用其做参考。
好了,让我们跟着Henry的画笔穿越回19世纪中期,看一看1934年大地震之前平静祥和的加德满都河谷三大古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
本书所有Henry的水彩画均出自图书《摩诃波罗多时代的尼泊尔》(Nepal in the Mahabharata Period)(图书地址:http://www.harekrsna.com/)
加德满都远景(1853年)
加德满都杜巴(Durbar), 即皇宫 (1852年)
加德满都杜巴的大门 (1858年)
十胜节(Dussera)的加德满都 (1855)
加德满都博大哈佛塔(Bodnath Stupa)(1854年)
加德满都 Guhyeshwari 寺 (1855年)
帕苏帕提纳什(Pashupatinath) 旁的Mahadeo寺庙 (1853)
加德满都街景(1855)
古城帕坦(Patan),在尼语中的意思为“商业之城”;旧称拉利特普尔(Lalitpur),意为“艺术之城”。帕坦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很多杰出的手工艺人,特别是建筑工匠和金属工匠,以铜器制造、石雕、木刻闻名于世。据说,加德满都河谷的古建筑大多出自古代帕坦工匠之手,元代来华从事寺庙营造的尼泊尔工匠们也大多是帕坦人。帕坦,就是这些手艺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杰作。
帕坦的杜巴广场 (1855年)
帕坦古城中心的黑天神庙 (Krishna Temple)(1855年)
帕坦城中心的Chillandeo Temple (1855)
帕坦皇宫后花园(1853)
巴德岗(Bhatgaon),也叫巴克塔布(Bhaktapar ),在尼语中称“稻米之城”或是“信徒之城”,也是尼泊尔的“文化之都”。英国旅行家鲍威尔说,即便整个尼泊尔什么都没有剩下,只要巴德岗的杜巴广场还存在,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
“Were there nothing else in Nepal save the Durbar Square of Bhatgaon (Bhaktapur), it would still be amply worth making a journey halfway round the globe to See” E E. A. Powell, The Last Home of Mystery, London (1929)
巴德岗皇宫 (1854年)
巴德岗皇宫的金门 (1854年)
巴德岗纳拉扬庭院 (Narayn-Chowk)(1855年)
巴德岗比姆森庙 (Bhimsen Temple)(1853年)
巴德岗的拜拉弗庙(Temple of Bhairava) (1852年)
巴德岗巴格瓦尼庙(Temple of Devi Bhagwani)
1934年比哈尔邦大地震,不少图中的遗迹被摧毁:
巴德岗皇宫在1934年的地震前和地震后。
比姆森塔Bhimsen Tower (Dharahara)震后。
城市一片废墟。
随后,尼泊尔的巧匠们耗时多年将它们一一修补。但81年后,这些天工之作再次毁于一旦。这样想来,尼泊尔果然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天颜一怒,遭殃的就是它。没错,老天爷才真正是那个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类痛苦之上的家伙。
来源:泰好玩(ID:Thaifunn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