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当其中的就是设计理念的改变,毋庸置疑,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这一点从高尔夫球场的世界设计、建造历史中便可一窥端倪。高尔夫球场最初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球友们基本的打球需要,而伴随着球友们打球理念的变化、审美观的提高,以及在精神层面的诉求,迫使设计理念也要不断变化。这很像关于住房的诉求。最初,人们只需要房屋满足遮风挡雨的诉求就够了;然后,人们希望提高居住的舒适度,于是开始对房屋进行装修;在满足了舒适度的需求后,人们又希望能在房屋周围增加绿色的环境空间、生态景观——这是一个从房屋功能诉求逐渐转向精神诉求的过程。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球场设计、建造领域。球友们一开始对球场的诉求只是有地方打球就可以了,仅仅需要满足运动的功能。然后就希望在打球的过程中能有思考,也需要有享受。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设计理念上转变,从最初对球道的简单设计演化为在精神层面的加码,将球道设计出战术性、策略性,在风险与回报间谋求平衡。
这种设计理念的改变,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被动的地方在于,设计理念的改变是为了迎合球友们不断提高的打球需要而产生的;主动的地方在于,设计师们也希望通过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设计理念,打造出超越前人的经典球场。而不论这种理念上的改变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它都势必影响到球场的改造工作。
其次,竞技层面的提高也要求球场进行改造。科技的进步使得高尔夫球不但在飞行距离上越来越远,高科技元素在球杆上的应用也使得球友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击出各种曲线球,规避球场障碍,再加上如今在体能训练上的科学性、严谨性,过去的老球场显然已不能满足球友们对竞技的需求。例如,以前的果岭速度只需要5~6即可,而现在的果岭速度,动辄达到10甚至更快,这都是竞技层面的不断提高所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球场的原有球道距离的加长、球道障碍的重新规划,都是为了满足这种提高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改造工作。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奥古斯塔球场,这座球场自诞生至今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的改造,而它每一次的改造,都是为了使其更具有挑战性、可打性,最终成就了大师赛壮观的竞赛场面。
第三,球场本身品质的改变。从老汤姆﹒莫里斯 (Tom Morris)到阿里斯特·麦肯兹(AlisterMackenzie),从皮特·戴(Pete Dye)到杰克﹒尼克劳斯(Jack Nicklaus);从自然主义到唯美主义,然后再到理想的浪漫主义,球场设计理念的这种转变的过程要求基础建设一并跟上。最初的球场草坪略差,并拥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其草地很硬;而现在要求草地柔软,草的色泽要鲜艳、并具备良好的耐踏性,而在景观建造方面,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与提高也使得越来越多美丽装饰的人造景观出现在球场内——所有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源自于球场自身品质的变化。
第四,中国的特殊情况。除了上述原因造成这一时期国内大量老球场进入改造频繁期以外,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国内早期所建的球场,大多只是作为一个培训、普及高尔夫运动而存在的场所。这就造成当时球场的品质普遍不是太高,有些甚至连功能都满足不了,更无法奢谈精神享受。早期的球场工程都比较粗糙,草皮的铺设虽然不好,但对于当时涉足人群不多的球友们打球的技术来说,还是可以应付的。但现在球友们的球技越来越好,球友们开始希望球滚动地更有规律,起杆的时候希望草坪质量对球的速度、旋转更有好处,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求球场进行改造,一边满足新时期的打球诉求。
当然,另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年的球场投资方对高尔夫也并不熟悉,这造成当时的球场设计、规划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而如果不将这些不合理因素改掉,这些老球场就会逐渐失去市场——毕竟,现在的球场越来越多,球友们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这也迫使业主方必须要进行球场改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