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球类运动都是运用钟摆原理运转,运动的模式几乎一样。首先要往后摆或者拉动,重心转移,身躯配合,建立上发条的效应,储存能量,在往前摆动或者推动前,建立发力平台,高尔夫球也不例外。
前两天参加USGTF(美国高尔夫职业教练联盟)的讲座,提到X-Factor概念,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
“X-Factor”因素的概念最早在1992年12月的美国golf杂志中由著名高球教练吉姆-麦克林(Jim McLean)提出。
之所以叫X因素,是因为双髋连线和双肩连线在上杆至顶点时形成了字母X状的交叉,如图所示。
整个挥杆过程中,双肩双髋两个连线间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夹角。
高尔夫球手在上杆时,肩部的扭转角度和盆骨的扭转角度会保持一定的差距(躯干和盆骨分离)。高尔夫球手在上杆至顶点时,躯干和盆骨扭转角度的差距实现了最大化,建立上发条的效应,使球手产生最大的挥杆力量。
简言之,X-Factor 就是“躯干和盆骨扭转角度的差距”或者说是“躯干和盆骨分离程度”
稳固双髋,拧转双肩,在肩髋之间构成‘扭矩’,从而在击球前充分储存了能量
比如我们熟悉的前的世界一哥麦克罗伊(Rory Mcilroy)
超强的身体素质使他在上杆到顶点时做到: 肩转了108度;胯转44度。由此产生的角度差就是“108度-44度=64度” 64度比对转肩的度数108度:64/108=59% 这个比率越大,反弹力也就越强。
在上杆下干转换时(顶底位置),麦克罗伊提前转动髋部,双臂和干透形成明显的滞后效应。躯干和盆骨分离程度扩大,形成所谓的X-Factor因素延伸
一部分球手认为挥杆过程中的实际接触只在于双手和球杆。然而,双脚与转胯的力量接触也同等重要,而且是巨大力量的来源。
比对在高尔夫挥杆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形成“X”角,往往能够获得更快的挥杆速度,更远的击球距离,如上表所示,长打选手的“X”角远远大于短打选手。
比如这个现象在所有投掷类项目、乒乓网羽等项目中普遍存在,标枪运动员在引杆到投掷前,产生极大的躯干扭转角,从而在积蓄能量把枪掷出。
同样原理,应用到高尔夫,身体上杆至顶点时的姿势,如果上杆至顶点时上半身正确地与下半身形成抗力,球手就为下杆储备了充足的力量。从而击出瞠目结舌的距离!!
从生理学的角度,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软组织弹性
当肌肉、筋膜、肌腱等软组织被拉长时,会储备弹性势能,在下杆时释放出来,X角度越大,储备的弹性势能就越多,释放时或得的动能就更大。
牵张反射
因为由于“X”角度的出现,胸廓和骨盆之间的肌肉被拉长,从而使肌梭受到刺激而反射性收缩,增加了躯干回旋的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使“X”角提高从而提高击球距离呢?
(1)提高胸廓-骨盆分离能力:这是获得“X”角的基础。
(2)训练核心区肌肉筋膜的弹性:通过训练增加弹性势能储备。
(3)提高骨盆稳定性:为充分的旋转创造基础。
(4)胸椎及肩部的旋转幅度:获得更大的旋转幅度,增大“X”角。
(5)技术层面:下杆时首先启动骨盆,肩部旋转滞后,甚至是在上杆未达顶点时,骨盆已经开始启动旋转,从而增大“X”角。
具体的,通过增加“X”角提高击球距离的具体训练方法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介绍,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The Difference between X-Factor and X-Factor Stretch
[2]中国高尔夫体能专项网
[3]Myers J, Lephart S, Tsai Y S, et al. The role of upper torso and pelvis rotation in driving performance during the golf swing.[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8, 26(2):181-188.
高尔夫球技教学系列教程(点击链接)
▼▼▼
视频教学:[原创教学]-瞄准~从小球后方开始
[原创教学]“点头哈腰”-成就高尔夫完美的站姿
[原创教学]-握杆的基础
入门:1.握杆 2.球杆 3.比赛 4.精髓
挥杆分解: 1.上杆 2.顶点 3.下杆 4.击球 5.释放 6.收杆
大师级推杆:1.握杆 2.站姿 3.推杆进阶
本文由@高尔夫阳光 授权转载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他,也可以直接关注作者本人
微信号:Summersummer1st
这个公众号是我的
我想一直走在探索高尔夫的路上
用独立思考去解读这项运动
带你牛逼带你飞的高尔夫爱好者
热爱高尔夫,我是认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