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高尔夫阳光,关注顶尖高尔夫信息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ummersummer1st
北京时间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视频以及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size=1em]
[size=1em]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size=1em]
[size=1em]
[size=1em]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size=1em]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1971年10月4号,青蒿乙醚中型(音)提取物,就是标识的191号样品,以一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对疟疾一直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头年10月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月到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的临床研究,经过30类病人,治疗全部显效同年11月,中型成功分离得到有效抗体药物的结晶,就是后来命名为“青蒿素”的结晶,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制谱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学分子是低碳22,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是不含氮的为苯化合物,进一步分析分子式等有效数据,1971年起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研究的工作,最终经过X光的颜色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这个结构在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功能而制备的衍生物,经本氰化钠还原,证实青蒿素结构中他基的存在,发明了杀剂青蒿素,经高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关系中的过氧气团是抗疟的活性气团,部分青蒿素的长期衍生物的也有所提高。
青蒿素引起世界关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起了热烈地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有数千例的疟疾患者得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发掘出青蒿素的的历程却相当艰辛,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决心不侮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研究调查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做测试知名生物学家楼之勤(音)教授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的知识。
化学家卢耶克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却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提供中医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在团队面前需要坚持不懈,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溶剂,由于缺乏设备,又接触大量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亲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项目中医团队的全体成员,铭记他们的积极投入与特殊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家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忱服务,对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再次表示诚挚地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为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在南京召开抗疟药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素191号的提取物对除疟、抗疟结果,受到与会其他人的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有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素抗疟研究全国的序幕。
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来迟了,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然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千分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止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一百多位专家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该地区之前,遏制和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对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医药工作者认真执行ACT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从对青蒿素和其它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吉卜赛、老挝、越南、泰国等地区,已经出现对青蒿素抗疟的抗药性,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在今年报告的青蒿素抗药性分布图上,红色的、黑色的,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保护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
屠呦呦最后引用古诗作为结束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