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东南亚和日本相继出现了高尔夫球场,1889年香港高尔夫球会作为华人地区第一家高尔夫球会开始蓬勃发展。
2015年,我意外地从苏格兰收藏家伊恩·弗雷斯特手中得到了这支杆头刻有香港字样的长铁杆。伊恩于1966年出生在苏格兰,是家族第五代的高尔夫职业球手,1992年获得荷兰公开赛冠军。退出职业球坛后,他一直热爱高尔夫历史和收藏,曾多次获得德国、荷兰、法国及英国高尔夫古董球杆公开赛的冠军。现居住在荷兰的伊恩,还是荷兰PGA档案研究员。当伊恩发现了这支中国球杆时,他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我——远在中国的英国高尔夫收藏家协会会员——并以非常合理的价格将其转让给我。
这支球杆的核桃木杆身长85厘米,小羊皮握把,杆颈上钻有9个小孔——这是英国业余球手麦克斯韦的设计——小孔让杆头重心更靠近底部,从而增加杆头速度。麦克斯韦钻孔的设计理念曾在1910、1920年代非常流行,被广泛地运用在杆头铸造上。Made in Soctland(苏格兰制造), Hand Forged(手工锻造) 标记非常好辨认,相比之下Superior(上等品)的小字已有点模糊。Hongkong字样上的刻着Lane Crawford(连卡佛),一个现在仍被人熟知的高端大型商场的品牌。早在1850年,连卡佛品牌由两位苏格兰人创立,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当年,连卡佛作为球杆销售商,把苏格兰生产的高档球杆在香港市场进行销售。当我拥有这支球杆的那一刻,产生了探寻香港地区百余年高尔夫历史的渴望。老球杆,带我回到了1889年。
时年5月8日,香港《孖剌西报》出现了一则简短告示,“征求志同道合对皇家古典高尔夫运动有兴趣的绅士,于同月10日下午5时在香港会,开会商议成立高尔夫球会的事宜。”
下午5时,总共有13人出席了会议,他们包括船政司林士,及后来担任香港定例局及英国国会议员的司徒斯图尔特爵士等各界名流。会议结束后,华人世界第一家高尔夫球会——香港高尔夫球会就此诞生。
彼时香港并没有完整的球场,会员们需要在快乐谷跑马场内(现跑马地),和其他运动公用场地办比赛,秩序十分杂乱。有时候,球手一不小心将小球打到足球场,便会发生安全问题。据记载,某日一位女会员打出一记很大的右曲球,球鬼使神差地击中了在足球场上踢球的海军士兵,令他的眼睛严重受伤。为了能在更大更专业的球场上打球,1896年,林士等球会创办者着手研究在深水湾建立球场的可行性。第二年,球会正式获英皇御准冠以“皇家”二字,由此,球场正式更名为香港皇家高尔夫球会。1897年6月,球会与政府谈判,在港督罗便臣的协助下,政府在1898年正式批出深水湾一块6.7公顷土地,用作九个洞的高尔夫球场建设。
1903年《南华早报》有关快乐谷马场漫画,高尔夫和跑马热闹的场景
快乐谷球场并没有随之停业,仍然保留作为高尔夫场的使用功能。1896年,快乐谷会所建成。但遗憾的是,快乐谷于1918年发生离奇火灾,会所内的所有记录均付之一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快乐谷会所被抢劫一空,战后,球会决定将快乐谷会所移交政府处理。
香港皇家高尔夫球会在1911年兴建的第一座18洞球场,即今日的粉岭球会。粉岭球会在新界粉岭古洞,占地170公顷,包括3座18洞球场,先后于1911年、1931年及1970年启用。当粉岭球场平整土地时,除了邻近会所和3号洞果岭仅有的几棵树外,球场的土地并无树木,大规模的植树是在1915至1919年间展开。当初,球场原址只是一片泥泞,在刮大风的日子更是飞沙走石。1968年,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港时,与时任港督戴麟趾在粉岭球场打球。戴麟趾是一位高球爱好者,即使在60年代香港政治最动荡的岁月,他亦从不间断周末的高球活动。
香港皇家高尔夫球会作为中国最早的高尔夫球会名声在外。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于访问香港期间,特意去球会拜访。1996年,香港回归祖国前一年,球会决定删除皇家名衔,更名回到99年前的香港高尔夫球会。2015年,球会为庆祝成立125周年,为香港居民提供港币125元果岭费优惠,与智乐儿童游乐协会合办“儿童游乐日”,为孩子们带去了欢乐!
早期球会会员才有机会下场打球,可以推测篇头提到长铁杆可能是香港皇家高尔夫球会的装备。不能忽略杆头的星形图案——苏格兰著名球杆制造商威廉·吉布森的品牌标志。
威廉·吉布森于1868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海边港口柯科迪,从小在詹姆斯·安德森的铁匠铺学徒。1887年,9岁的威廉开始为爱丁堡的斯特灵球杆作坊工作,12年后斯特灵过世,威廉用他仅有的积蓄和借来的钱盘下了斯特灵的作坊,并改名为威廉·吉布森公司。威廉的球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02年,在另一座海边小镇金霍恩买下了一块地,次年把工厂迁到了那里。但1908年球杆被告侵权的官司和一战的阴云密布让他的生意受到了重挫,是威廉的坚持让他的生意在一战后迅速反弹。威廉本人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晚年,他成为了当地的议员。1929年球杆的钢杆身被合法化后,核桃木和钢杆身哪个好一直存在着争议,但钢杆身成本低,易保存,击球更稳定更远的特性,让钢杆身在这场角逐中逐渐占据了上风。1936年,约翰·菲斯切用木杆身的球杆获得美国业余公开赛冠军后,核桃木杆身的球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意外的是,在1937年英国《格拉斯哥先驱报》上一篇 《威廉·吉布森的丹加木(Danga)球杆让球多飞15码》的文章让木杆身又重新流行了一把。文中提到威廉公司在北美拥有大量的土地,种植了一种特殊的树木,他们称它为丹加木。
丹加木是一种皇室木种,文理均匀,比运用了上百年的核桃木更有韧性,更有张力,甚至比钢杆身更具有弹性,在找了多位英国职业选手做过测试后,丹加木杆身的球杆能比钢杆身的击球远15码。但由于丹加木杆杆身要比钢杆身重一些,有些球手已经适应了较轻的球杆,故丹加木并未夺回木杆身的主流地位。威廉去世后公司由他的后人经营,直到1955结束了营业。
这支球杆保存得非常完好,它的市场价值和其他几支上海球杆相近,但是对中国高尔夫收藏家来说,它的情感价值是无价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高尔夫》杂志
回复 “订阅” 查看此刊详细购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