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只鹅颈推杆的核桃木杆身用黑色蜡线缠绕,用以增强杆身的硬度,提升推击的稳定性,拥有它时我更是爱不释手, 毫不夸张地说,入寝时也常常置于枕边。握着它推杆进洞时, 旧上海高尔夫一幕一幕场景,仿佛老电影残缺的片断,不知不觉在我脑海中闪现。上海近代有多少个高尔夫球场,多少个球会?年代久远,已很难考证统计。从鹅颈推杆作为引子,我尝试着揭开这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篇章。
中国第一个高尔夫俱乐部上海高尔夫俱乐部,于1894年成立。1905年,上海女子高尔夫俱乐部也成立。随着租界区域的逐渐扩大, 十里洋场的经济繁荣, 一个9洞的跑马场球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高尔夫人群。
1916年,又一个公共球场, 虹桥杓球俱乐部球场成立,由太古、怡和、汇丰等8家洋行投资改建。1930年,球场面积扩大至27.73万平方米,成为了中国第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
举办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和1921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的虹口公园建成时即布置有9个洞的高尔夫球场,由上海少年高尔夫俱乐部承租。成年人也可买长年票入场。持长年票者每年都有百人以上。每年有上万人次来这打球,由于靠近日租界,很多日本人都会光顾这个球场。日本作家河东碧梧桐曾在日记中写道:“在公园走了一圈,打球的人,约三成是西洋人,其余都是日本人。”
上海高尔夫俱乐部1922年开始有了自己的球场,名为Seekingjiao,加上跑马场和之后的万国体育场,它们成为了上海高尔夫俱乐部的主场。
作为冒险家的乐园,上海这座远东曾经最繁华的城市的确给很多人提供了发迹的平台,除了上面提到的5个公共高尔夫球场,一些私人球场也孕育而生。
1900年代初期坐落于苏州河边的中国第一所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的9洞球场矗立在校园内,这所纯英语教学的上海贵族学校的内部球场, 不常对外开放,校内学生和校方名流才有机会一试身手。
在1890年间,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开始向中国售卖煤油,用作油灯的燃料。标准石油公司为其中文商标起名“美孚”,寓意美丽可靠。它也在生产的锡灯上使用“美孚”商标,这些锡灯价格低,以此鼓励中国百姓放弃菜油灯。此举获得了积极反应,中国成为标准石油在亚洲的最大市场。美孚石油公司在当时十分偏僻的浦东,投资了一座私有高尔夫球场,为公司的外籍高管及员工作为运动消遣场所。
我的好友约翰·理格是出生在上海的苏格兰人,他家的世交巴里·马丁,其曾祖父是上海高尔夫俱乐部的第一代会员。巴里曾祖父的日记中记载了一座纯私人的9洞球场,球场坐落于靠近徐家汇的衡山路上名为Clatterbourne的私人别苑内,那是属于奥古斯都·怀特的私人资产。奥古斯都早年只是Rowley Miller交易所的经纪人,通过个人努力,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由于奥古斯都酷爱高尔夫,这座9洞球场也就在私宅内应运而生了。日记中还提到,这座在他私宅内的球场其实早在1896年前就存在了,但是日记否认它比上海跑马场球场更早,这一说法或许将成为永远的谜!
让我们再回到这支鹅颈推杆上,杆面点状的纹路能显示出它是于1905~1915年之间生产的。杆头上清晰可见苏格兰纯手工锻造字样,旁边SHANGHAI的标记寓示着它与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SHANGHAI顶上Squires Bingham字样,我起初并不明白它的寓意和故事,从道格拉斯于2004年在新加坡《高尔夫假期》杂志上的“远东——高尔夫出口印度和中国”一文中,我找到了线索。故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1905年,两位来自美国的淘金者罗伊·斯夸尔斯和威廉·伯明翰在上海的租界里开展照相馆业务。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把生意重心渐渐转向了进出口贸易:摩托、体育用品、甚至轻型武器。在那个高尔夫蓬勃发展的年代里,他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商机,从苏格兰进口了大量的高尔夫球杆,并在杆头上刻上公司的名字Squires Bingham(斯夸尔斯&伯明翰)。斯夸尔斯和伯明翰在上海用各种方式来推广他们的球杆,甚至从英国请来了1913年比利时公开赛冠军汤姆·博的助手格拉哈姆·迪克来打表演赛,进而提高他们高尔夫球具店的知名度。
1901年上海高尔夫俱乐部公开赛冠军A.J.Wicks 20k金的冠军奖牌
格拉哈姆本人是非常资深的球杆制造者,同时也是一名职业球员。接到上海斯夸尔斯&伯明翰公司的邀请,刚刚新婚不久的他就和妻子分别,独自登上驶往上海的大英轮船公司邮轮。谁又承想,上海的旅程竟是一条不归路?旅途颠簸和到达上海后频繁的商业活动让格拉哈姆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仅仅到达上海后三个星期,他心脏病突发,没来得及送去医院,上海滩迎来的第一位英国职业球手就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22岁。
抗日战争爆发,斯夸尔斯&伯明翰公司开始把市场重心转去菲律宾的武器销售。1941年,日本入侵了菲律宾并侵吞了他们所有的货物,在那段黑暗的年代里,公司只能靠买卖杂货和服装来维持生存。二战后,他们又重新恢复了军火生意,直到1980年公司才改名为菲律宾武器公司。至今,他们仍是菲律宾最大的武器装备生产商之一。
有朋友好奇:为什么这是一支1912年生产的球杆,生产年代却并未标记在球杆上?探寻历史,我发现杆头上“羽箭穿心”是苏格兰铁匠罗伯特·克莱顿的标记,他的球杆曾在1910年圣安德鲁斯球杆博览会上获得奖章。1912年,托马斯·哈罗尔从年事已高的罗伯特手中买下了制造工厂,仅过了一年,他又转手卖给了著名的球具商詹姆斯·科林格尔·克科拉公司,“羽箭穿心”标记也就结束使用了。史料表明,斯夸尔斯&伯明翰公司有从托马斯·哈罗尔进口的订单记录,托马斯·哈罗尔公司只有在1912年拥有球杆工厂,这些线索拼接起来,球杆生产于1912年也就水落石出。
鹅颈推杆和清末时期的中铁杆一样,对中国高尔夫历史的研究是无价的。一定要和上一期的球杆做个价格比较的话,虽然1912年比1910年晚了两年,但是我认为它的品相更完好,品类更稀有,更具有收藏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高尔夫》杂志
回复 “订阅” 查看此刊详细购买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