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政琮的个人社交平台,曝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3月15日,中国台湾高坛第一名将吕良焕先生,去世了……享年85岁。
吕良焕在国际高坛被亲切地称作“Mr. Lu”,1971年英国公开赛,吕良焕扬名世界。那年,吕良焕头戴平顶帽在皇家伯克戴尔球场挥杆的形象引人注目。整场赛事中,Mr. Lu对观众对其爆发出的热烈掌声都回报以脱帽致敬,显得非常彬彬有礼。那年,吕良焕创造了一个纪录,他差点儿拿到葡萄酒壶奖杯,最终位列亚军。
2011年,《高尔夫》杂志曾派出大陆第一支强棒采访团队来到中国台湾,对吕良焕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一同复盘了吕先生的辉煌,以及难忘的1971年英国公开赛……在此,与大家分享,并一同缅怀吕先生。
一次保守的选杆,让中国台湾高坛第一名将吕良焕遗憾了40年。如果当时他从球包里抽出的是球道木而非那支铁杆,那么英国公开赛的历史,以及华人至今未能问鼎四大赛的纪录,也许会被改写……
“啊?什么纪录?”
记者一句平常的提问,却让吕良焕吃了一惊。
“吕良焕高尔夫体育基金会”位于台北市北投区,是记者与吕良焕约定的采访地点。负责这次采访任务的,是本刊华南采编总监、香港版《高尔夫》杂志主编张慧瑾。她从小在台湾长大,曾多次采访吕良焕。再次见到家乡的老英雄,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吕老师,您当年的纪录,什么时候才有中国球员能打破啊?”
没想到,英国公开赛第二名,这个华人球员在四大赛上的最好成绩,在吕良焕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光辉纪录,而是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遗憾。因此,我们的问题让他颇感意外。
“唉,我当时根本不该用铁杆!干嘛那么保守?”这位古稀老人一声叹息。说着,他从书柜上拿出一盘崭新的CD碟。CD机发出“喀喀”的响声,时光回到40年前。
上世纪70年代,台湾职业球员办出国手续并不容易。时隔7年再次获得英国公开赛参赛资格的吕良焕,急坏了身体,连续发高烧,一连打了12针才控制住。直到比赛的前一天,他才匆匆赶到英国。
关于这届英国公开赛上唯一的华人面孔,40年来,最被媒体津津乐道的是吕良焕在第18洞第二杆击球打中观众“提宾太太”的故事。提宾太太(Mrs.Lancy Tiping)应声倒地,满脸鲜血。当时的媒体普遍认为,这次意外影响了吕良焕的情绪,导致他最终未能赢得冠军。但他是以小鸟球结束Par5的第18洞,可见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事实上,最让吕良焕无法释怀的,是此前第17洞的那一次选杆策略失误。
那是1971年7月10日,第100届英国公开赛在英格兰皇家伯克戴尔球场。周日的决赛轮,吕良焕在最后出发的领先组开球。与他同组的,是当时正如日中天、携两座美国公开赛冠军的美国名将李·特里维诺。前三轮,特里维诺的成绩是69-70-69,而吕良焕是70-70-69,差距只有一杆。手握两座美国公开赛冠军奖杯的特里维诺此时胸有成竹,前九洞打出疯狂的31杆。但就在吕良焕觉得希望近乎渺茫的时候,转机突然降临!
第17洞,特里维诺的开球打到长草丛生的沙丘上,花了两杆才把球刨回球道。但当幸运女神擦肩而过之时,吕良焕却选择了安全打法。在这个距离并不长的五杆洞,他的第二打掏出了铁杆。在特里维诺此洞打出7杆的难堪成绩时,吕良焕没有抓住机会拿下小鸟,而是一个稳健的Par。
“那个洞并不难,如果我当时选的球道木……”再次的叹息!
眼前的吕良焕已经75岁。据说,老爷子前几年身体还十分硬朗,并在江苏常州设计了金沙湾球场。但最近两年,他的健康直走下坡路,说话有时吐字不太清晰。但在领着我们参观他的“私人博物馆”时,腰板仍然挺得很直,目光炯炯有神。
虽然与冠军失之交臂,但吕良焕(Mr.Lu)这个名字仍然被铭记在世界高尔夫史上。在皇家伯克戴尔球场官方网站回顾1971年英国公开赛的页面上,唯一的图片不是冠军特里维诺,而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吕良焕。
年轻时的吕良焕英姿不凡,极有绅士风度。每次比赛中,只要抓到小鸟或老鹰球,他都会轻轻抬起帽檐,向观众表示感谢。这个小小的习惯,却在欧美球迷心目中留下了完美的华人形象。
那次英国公开赛后的第八年(1979年),担任台北美丽华大饭店董事长的吕良焕,特别邀请当年被他击中的提宾太太夫妇造访台湾,更是在世界高坛传为一代佳话。
关于吕良焕的这段珍贵录像资料,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2006年,吕良焕受邀重返香港公开赛。为了纪念这段华人高尔夫的光辉历史,欧巡赛组委会特别剪辑了这段史料,并亲自送到吕良焕手中。
错失英国公开赛冠军的吕良焕并未沉沦,在此后不久的法国公开赛上,他不仅轻松拿下冠军,还在第三轮打出惊人的62杆,刷平欧巡赛保持了36年的单轮最低杆纪录。这个冠军,也让吕良焕成为第一个问鼎欧巡赛桂冠的亚洲球星。但当我们要求瞻仰这座珍贵的奖杯时,吕良焕的答案再次让人大吃一惊。
“奖杯?早就送人了!”
“送谁了?”
“时间太久,记不得了。”
与英国公开赛“铁”定的遗憾相比,一座欧巡奖杯算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