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针锋相对。50年前,本·霍根和萨姆·斯尼德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壳牌高尔夫奇妙世界”的上百万观众激动不已。这两位年事已高的传奇人物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击球表演——并为之后的冠军巡回赛奠定了基础
某种程度上看,那是一场世纪之战。高尔夫运动的历史长河中,两位最伟大的球员将面对面进行一场18洞比杆赛。与之相配的是,这场比赛将通过电视向当时高尔夫赛事最大的收看群播放:根据尼尔森公司的统计,有347万观众。谁会不想看本·霍根与萨姆·斯尼德短兵相接?
1961年,首届“壳牌高尔夫奇妙世界”挑战赛在电视上播放。这个系列节目持续了九年,并之后于1994~2003年复播,该节目让许多知名球员在世界各地的球场上演相互对决。并非所有挑战都具备霍根对斯尼德那样的火力和吸引力,他们二人一共赢得了16个大满贯赛和146个美巡赛冠军。这个节目的第二集和第三集就像是打架,分别是特德·克罗尔对陈澄波,以及杰伊·赫伯特对弗罗利·范多克。但有些比赛——比如吉恩·利特勒与拜伦·尼尔森1962年在松树谷的那一战——是无法忘却的。霍根与斯尼德的对决更像是一次展示,一场表演赛。而且也没有太多奖金或荣誉:赢的一方获3000美元,输的那位得2000美元;没有绿夹克或是闪亮的奖杯;只会刊登在报纸体育版的小消息栏中。但这并没有磨灭这场比赛的意义、象征性,或是其他的什么。承担人生中最大的角色和最具竞争力的成绩——霍根和斯尼德可以在印第安纳州曼西市的城市列车上玩弹珠游戏,而他们也许会吸引对高尔夫最漠不关心的粉丝的注意。
考虑到这两位骄傲且强悍的对手会将这场比赛视为大满贯赛那样,而他们的确是那样打的。1964年5月,在休斯顿乡村俱乐部进行的比赛于次年在电视中播放,它标志着这对高坛巨星最后一次在赛场上相见。而当时并不为他们以及公众所知的是,那次对决将对这项运动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透露一点,在“壳牌高尔夫奇妙世界”时代,我还是名年轻的作者,刚刚得到自己第一份工作仅两周,而这份工作也成为了我一生的事业。那是一场火的洗礼。
这档节目是门罗·斯佩特的创想——时任美国壳牌总裁,同时是位热情的高尔夫球手。斯佩特制作了这个由电视播放、高尔夫全明星、一对一对决的系列节目的第一集,由芝加哥著名的公众球场经营者乔·杰姆斯克和他的合作伙伴皮特·德梅担任出品人。自1957年至1963年,他们播放了一系列高坛最杰出的职业球员间的18洞对决(包括斯尼德、吉恩·利特勒、卡里·米德尔科夫、尤里乌斯·波罗斯和汤米·博尔特),其中大多数比赛在杰姆斯克的球场上举办。这一黑白电视节目的制作较为粗糙。洞杯图看上去就像是来自十几岁孩子的图画书,而且,仅有极少数摄像机捕捉到了高尔夫球飞行的画面。杰姆斯克自己谈到那些堪称先驱,但粗糙的节目时称,“我们是在拍家庭录像。”抛开这些,高尔夫全明星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视率。斯佩特注意到了这一成功,并决定更进一步——事实上,是进了好几大步。壳牌比赛将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举办,只要可能,在那些著名球场上进行,并用生动的彩色摄像机拍摄。著名高尔夫作家赫伯特·沃伦·温德被请出提供咨询。他提出了比赛的基本形式,建议打哪些球场,还帮忙请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球员吉恩·萨拉芩来做主持人。萨拉芩站在摄像机前,着装是定制灯笼裤,时髦的运动外套,衬衫和领带,还戴着一顶巴拿马帽。斯佩特将杰姆斯克的想法发扬光大,而且效果很好。而神出鬼没的霍根的加盟,令这档节目更加夺目。
1946~1953年间共赢得9次大满贯赛冠军的“矮脚鸡本”(译注:本·霍根的绰号),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淡出江湖。他每年最多打四场比赛,而他对自己传奇球星地位所带来的种种外快也并不感兴趣:球场设计、电视评论,或是以自己的名义推广一项赛事。我曾经问过霍根,作为一名职业球员,他是否会考虑转型成为艺人。他的回答简短而明确:“不。”因此,他会屈尊参加一场浮华的表演,着实令人吃惊。于是,壳牌的奇招,以及通常板着面孔,但又让人着迷的德州佬霍根,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注意,他并不是帮什么人的忙。恰恰相反。为了支持自己于1955年创立的一个举步维艰的球具品牌,霍根迫切需要公众宣传。他也需要钱,而他有钱。他为此额外收取的25000美元出场费多年来一直不为人知。也许他要支付薪水。无论如何,斯佩特都愿意打破这个先例。其他人都是为了奖金比赛,当然还有参赛开销。
萨姆·斯尼德并不像霍根那么独特,也没有那么贵。在那段电视表演赛的日子里,不老的“大锤萨姆”(译注:萨姆·斯尼德的绰号)仍在参加美巡赛——而且成绩相当出色——而他将会在1965年的格林斯博罗公开赛上,同时也是他53岁生日前的两个月,赢得自己第82个,也是最后一个美巡桂冠。斯尼德就是热爱打球,尤其是跟“鹰”的对决,“因为他从来不跟你讲话,除了偶尔说一句‘你不在’,”斯尼德曾这样解释道。的确,霍根始终表里如一。在休斯顿的那场比赛中,他们聊了几句。
比赛于上午9点开始,那天天空灰蒙蒙的,预报会有大雨。打到第2洞中间时,暴雨突袭,勇士们坚持打完这洞。第3洞开球完毕后,雷电以德州特有的暴力迅猛袭来。人群从球场撤离一空。我们少数几个,包括霍根和斯尼德,在专卖店旁的房间里临时躲避。霍根安静地坐着,肩膀上披着一条毛巾。而斯尼德,正相反,很少静下来——这位弗吉尼亚山区男孩是个有趣的讲故事好手,他的故事迅速从粗俗“上升”为龌龊。和我们一起在房间里的还有编剧埃德娜·福德——一位得体的爱尔兰女士,以及莫林·奥克特——业余高尔夫冠军,四十年前全美第一位女性体育记者,负责《纽约时报》的高尔夫报道。奥克特的举止带有20世纪早期风范,不过别管这些——斯尼德举着一根香蕉作为道具。毫不意外,他颇具暗示的表演让女士们笑得直不起腰。霍根只是勉强地笑了笑,然后离开了房间。
大雨令比赛延迟了4个小时。当比赛在标准杆为5杆的第3洞恢复时,霍根首先击球。他用4号木杆将球打上果岭,距洞杯不到25英尺(≈8.33码)。大家都难以置信地摇着头——在这么长的等待之后,他居然还能打出有如此爆发力的击球?在那天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在天黑前只打完了11个洞),以及在第二天继续打剩下的7个洞时,霍根杆杆精准,每次开球都在球道上,而且都是标准杆上果岭。没有一次攻果岭,球的位置离洞杯超过25英尺,而且有很多都远远小于这个距离。那是一次有关精准击球和距离控制的殿堂级表演,而这均出自一位51岁的老者。霍根只秀了两次他著名的小右曲球。这位举世无双的高尔夫战略大师认为那样的规划要靠小左曲球实现。
开始时,霍根对两次击球之间无休止的等待感到焦躁——大概平均10分钟,重新放置拍摄用的7部摄像机所花费的时间。最终,他几乎以开玩笑的方式从容应对。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弄清楚球员每次击球用的是哪支杆,我要将这些信息打电话告诉萨拉芩和我们的现场解说员乔治·罗杰斯。在标准杆为5杆的第12洞,我断定霍根会用挖起杆。我对他说,“挖起杆吗?”“平衡杆,”他答道,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那是他为霍根牌挖起杆起的名字。我当时想,好吧,现在,本·霍根会在打比赛的时候开玩笑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在解说中,罗杰斯提到霍根将使用他的“平衡杆”击球。那就是他公司需要的宣传。
霍根令人称奇的击球表演被他的推击所累,而推击也是让他在职业生涯后期颇受折磨的原因。这是一位每次都以饱满的自信,全力挥杆击球的男人,而他在推击时却俯下身,一动不动,让人几乎以为他睡着了。“睡眠”状态激起观众爆发出德州式的鼓励:“加油,本,收起沉闷的那一套。”以及,“可怜的家伙没办法开始了。”
斯尼德打得也很好,他超级优雅、像芭蕾一般的挥杆带来良好的竞技状态。他总是喜欢提醒大家,他曾三次在延长赛中战胜霍根——其中一次是1954年的美国大师赛。在休斯顿,“大锤萨姆”打完4个洞后领先1杆,接着,打完前9洞时,他与霍根都是低于标准杆1杆。但斯尼德感受到了整个人群的震动——大约有2000人,91场壳牌比赛中观众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对本地球员的支持。他以骑士风格的高尔夫作为回应。在第7洞,短四杆洞,他企图将球打过这个左狗腿洞拐弯处的一排大树。他失败了,而且连标准杆都没保住。虽然并未被霍根的击球所影响——他之前已见识过多次了,斯尼德还是被耗时长达两天用于拍摄及完成比赛所击垮。在第12洞成功抓鸟,让霍根以1杆优势获得领先,接着,他以69杆比72杆的成绩战胜斯尼德。
表面上,这场比赛看起来就像是一次即兴表演,尽管很高端。而它却成为一个新兴且一直持续至今的事物的序曲。当壳牌于1970年将这档节目束之高阁时,它的制片人弗雷德·拉斐尔开始谋求新的机会。近10年后,他为50岁以上,并已经从美巡赛退役的职业球员设立了一项赛事。对竞技运动的怀念之情四处弥漫。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已经开始让老前辈们上场比赛,这一举动大受球迷欢迎。拉斐尔考虑着为那些逐渐老去的球星们办个什么活动,比如吉米·德马雷、尤里乌斯·波罗斯、唐·简略利,当然还有“大锤萨姆”。他记得霍根和斯尼德,当时两人都是51岁,他们如何在休斯顿一决高下,打得那么精彩;而且他还估计其他退役球员仍有足够的能力打一场比赛。这个想法在1976年的美国大师赛上明确提出,当时,拉斐尔与自己的老朋友萨拉芩坐在一起。“嗯,是时候让传奇再现了,”萨拉芩一边说,一边从自己坐着的椅子上站起来,同斯尼德和拜伦·尼尔森一起加入到“驶向1号发球台”的仪式中。成了!
1978年,拉斐尔播出了首届高尔夫传奇人物巡回赛,采取两人最佳球位的比赛形式。第一年,斯尼德最后三个洞连续抓鸟,让自己和同伴加德纳·狄金森战胜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彼得·汤姆森和凯尔·纳格尔。那会是收视率的一次大胜:由早期赛事演变成的常青巡回赛,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冠军巡回赛,在1980年收视一路领先。拉斐尔的灵光一现也许给了奥古斯塔国家俱乐部当头一棒,但这是重现霍根和斯尼德在休斯顿乡村俱乐部的一战,正是这一战最终成就了今天被视作高尔夫运动终极赛事的冠军巡回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高尔夫》杂志
回复 “订阅” 查看此刊详细购买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