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f Workshop
猜你喜欢

[高尔夫杂志GM]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复制链接]
查看: 786|回复: 0
avatar

offline

  离线 

46

主题

0

回帖

14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7
在线会员 发表于 2017-9-1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假如球杆和击球类型不变,最佳挥杆平面是1个、2个,还是3个?挥杆技术何时由经验科学逐渐变为实验科学?X要素过时了吗?读完本文,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答。


在所有体育项目当中,关于高尔夫技术的书籍资料是数量最多的。有很多优秀的职业球员和业余球手,都因为身陷“技术泥潭”,而出现成绩倒退,甚至就此告别了这项运动。在很多高尔夫电影中,都对这种现象有过描述。这就导致高尔夫球手们的心中充满矛盾,想要多学一些知识,想要提高技术,又怕学杂了,学乱了。这种痛苦是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所难以理解的。


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高尔夫技术理论的代表作、代表人物和流派,如果你读后能够感觉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不再害怕站在发球台时脑中充满太多的挥杆口诀,则善莫大焉。


1957 | 5节课与单一平面1957年,本·霍根的《5节课:现代高尔夫基础》一书在《体育画报》上分5期连载。单行本发行后,售出了接近100万本。在这本永不过时的经典著作中,他详细分析了握杆、站位、站姿和挥杆的两个基本要素,附有手绘插图和图表。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霍根写作此书的前提是:“天赋平平的高尔夫球手完全有能力塑造出可重复的挥杆动作,打破80杆。”每个章节介绍了一种来自霍根的经验的基本动作,就像霍根正在与你促膝谈心一般。在此书中,霍根提出,挥杆只有一个正确平面。如果你的挥杆平面过陡或过平,就会导致失误。




1968 | 《完美挥杆研究》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68年,阿拉斯泰尔·科克伦和约翰·斯托布合著的《完美挥杆研究》把科学研究引入了高尔夫领域。两位作者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弹道学、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和控制论专家。他们经过6年的研究,推出了这本震惊高坛的、精深的著作。通过分析世界最优秀球员的挥杆和基本的人体动作力学,两位科学家揭示了塑造理想挥杆的方法。此书将传统的高尔夫教学方法与完美挥杆背后的物理学知识相结合,解释了为何你需要使左臂保持平直、使头部保持朝向球、转移重心。




1969 | 《高尔夫机器》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69年,霍默·凯利的《高尔夫机器》问世。此书以术语为分类,来阐述作者对挥杆的认识。该书的主要观点是:1.球手可以分为两类:拉动球杆前进的挥杆者,推动球杆前进的击打者。两类球手需要的是不同的挥杆动作。2.压力点。作者认为挥杆当中有4个压力点,3个是双手与握柄接触的部位,1个是左臂与躯干左侧接触的部位。两类球手需要利用不同的压力点。3.力量聚积点。作者认为挥杆有4个力量聚积点:右肘的角度、左臂与杆身的夹角、左腕的角度、左臂与前胸的夹角。两类球手利用4个力量聚积点的顺序是不同的。4.延迟击打。作者认为两类球手实现延迟击打的手段是不同的。




1974 | 金熊的大作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74年,金熊的《跟我学高尔夫》出版,售出了200多万本。2008年,中译本出版。该书巨细无遗地介绍了这位伟大的球员对高尔夫的思考和操作。语言虽然有些晦涩,但插图清晰易懂,作者还介绍了一些革命性的比赛心理训练方法。厄尼·埃尔斯就是通过此书开始自学高尔夫的。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76 | 钢铁拜伦1976年,USGA开始使用“钢铁拜伦”机器人来测试弹道、初速度和距离。后来,True-Temper和Wilson Sports等球具制造商也开始使用这种设备。它是以伟大的拜伦·尼尔森命名的,他的挥杆是如此稳定、完美,只有机器人才能复制出这位传奇人物的挥杆动作。当厂商将自己的新款高尔夫球交给USGA以后,测试人员会用这种机器人击球数百次,以观察挥杆速度与相应的飞行和滚动距离是否符合规定。“钢铁拜伦”的样子完全不像人,它的下半部是一个四五英尺高的基座,顶端是一个可旋转的机械臂,有模拟肘、腕关节的铰链,以便模仿人类的挥杆动作。




1983 | 戴夫·匹兹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83年,戴夫·匹兹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短打教学文章开始出现在GOLF杂志上。从那时至今,除了在GOLF杂志主持“匹兹说球”专栏、为“封面故事”等栏目撰写教学文章之外,匹兹还开办了匹兹高尔夫学院(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斯派斯伍德),出版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教学著作:《戴夫·匹兹教你每天花10分钟提高推击》、《像职业球员一样推击》、《戴夫·匹兹的推击圣经》、《戴夫·匹兹的短打圣经》、《降低损失》、《险境求生》、《推击游戏》等。1999年,《戴夫·匹兹的短打圣经》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匹兹是印第安那大学的毕业生,专业是物理学。由于自己的技术水平不足以打进PGA巡回赛,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物理学背景,转而从事高尔夫研究与教学工作。1970年,他开始研究推杆杆头击球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以及技术和推杆的关系。他发明了“辅导员推杆”,并申请了专利。1975年,匹兹离开NASA,开办了Preceptor Golf公司,制造、销售“辅导员推杆”。1977年开始,他花了3年的时间分析了数千轮比赛的数据(包括击球距离、着陆地点、与目标的关系等),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超过60%的击球是短打,也就是距离在100码内的击球。他发现,短打水平越高的球员,拿到的奖金越多。在100码外,巡回赛球员的平均击球剩余距离为击球距离的7%;在100码内,这个比例一下子升高到了16~20%。于是,Preceptor推出了“频率分析器”,成为了第一家根据频率定制球杆的球具商。利用这些知识,匹兹开始指导PGA巡回赛球员的短打和推击。1982年,Preceptor推出了“快调接座”,使得球手可以轻松换杆身。以此为基础,他们推出了新的球具定制体系,该体系专注于球的表现,而不是球手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匹兹将自己的双球和三球推杆专利授权给Callaway Golf,变成了后来的Odeyssey Golf双球推杆。




1992 | 《红宝书》1992年,哈维·彭尼克的《红宝书》使得极简主义回潮,销量高达数百万。彭尼克是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一位传奇教练,在他的学生中,既有初学者,也有汤姆·凯特和本·克伦肖这样的球星。在将近1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会随时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和插图的形式记在一个红色的笔记本上。他原本打算把这本笔记留给自己的儿子,最后才决定公开出版。这本只有175页的小书一上市就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体育书籍。彭尼克善于启发球手的灵感,他认为对不同的人绝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给克伦肖上课时,他会要求凯特回避,反之亦然。在技术方面,他也有很多独树一帜的见解。比如,一般教练都认为,触球时应使头部保持静止,他却认为头应该向目标反方向稍微移动;一般教练认为挥杆时应使左脚保持平贴地面,但他说:“抬起左脚跟可以延长你的运动寿命。”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92 | X要素吉姆·麦克莱恩是高尔夫频道学院的顾问、吉姆·麦克莱恩高尔夫学院的创建人。1997年,他在GOLF杂志上提出了X要素理论,影响延续至今。这个概念用于描述上杆时转肩与转髋幅度的差额。麦克莱恩认为,转肩幅度越大,转髋幅度越小,下杆时的杆头速度和力量越大。泰格·伍兹就是这种技术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94 | 《8步挥杆法》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94年,麦克莱恩和高尔夫频道推出了教学影碟《8步挥杆法》,分析了挥杆的8个关键点,这是他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他将自己一生中为GOLF杂志写作的众多教学文章的内容压缩在了这部80分钟的影碟里,这种浓缩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方面,球手们第一次看这部影碟,会感觉难以理解。针对8个挥杆关键点,麦克莱恩给出了大量的建议、训练法。想在球场上记住并应用他的每一个建议是不可能的。但对于那些有耐心反复观看这部影碟的观众,麦克莱恩的建议将会帮助他们塑造漂亮的全挥杆基本动作。这部影碟的优点在于涉及到的传统基础知识的广度。正如其他教学影碟一样,《8步挥杆法》最适合那种对身体和挥杆有着出色的肌肉运动知觉的球手。在这方面并不突出的球手们,可以把自己的挥杆拍下来,一步步和正确动作进行对比。




1999 | 《高尔夫挥杆法则》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1999年,百佳教练麦克·亚当斯、吉姆·萨蒂和T·J·托马斯在《高尔夫挥杆法则》一书中提出,体型会影响挥杆动作。“挥杆教授”亚当斯等人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模式,让球手们根据自己的体型调整挥杆动作,从而快速提高技术。你属于中等身材、弧形身材还是宽型身材?3位教练介绍了5种简单的测试,其中每个步骤都附有图片,让球手们用于了解自己的体型。每个人的体型都逃不出这3种基本类型:中等身材的球员,例如尼克·普莱斯和安妮卡·索伦斯坦,身材不胖不瘦,柔韧性也属于中等;弧形身材,例如泰格·伍兹和戴维斯·拉夫三世,四肢修长,柔韧性出色;宽型身材,例如阿诺德·帕尔默和克雷格·斯塔德勒,柔韧性差,但上体力量出色。一个人的挥杆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材、力量和习惯。通过这5种简单的测试,读者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体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挥杆动作,再想办法完善自己的挥杆动作。




2003 | V1 Pro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2003年,V1 Pro等挥杆分析软件开始流行起来。V1 Pro能够以高清晰度采集和回放动作,以双视窗对比挥杆动作,具有正常、慢速、逐帧回放动作画面功能,可以同步慢速播放两组挥杆动作,可以前后滚动画面以找到更对应的对照姿势。它能够记忆1到8个影像的关键点,你可以选择8个挥杆关键点。内含高尔夫球三维动感飞行轨迹录像,可查看各个不同角度击球后球的飞行轨迹。它可将两个视图置入比较模式,然后混合成一个图像。利用延时分次曝光,可观看一个动作的流模式。





2005 | 双平面2005年,百佳教练吉姆·哈迪推出《挥杆平面真相》一书,争论延续至今。在数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吉姆发现,所有的挥杆技术都可以分为两类。要么你的挥臂平面与转体平面保持一致,要么不一致。如果你的挥臂和转肩的平面是一致的,这就叫“单一平面”技术。这种技术更适合运动能力强的球手。如果你的挥臂平面更接近垂直,与转肩平面不一致,这就叫“双平面”技术。这种技术适合各种水平的球手。





2006 | 新X要素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2006年,百佳教练彼得·科斯蒂斯在GOLF杂志上提出了新X要素。这个概念是指:当你使肩部保持不动时,使髋部向着目标转动,速度要尽可能快,幅度要尽可能大。科斯蒂斯说:“在CBS转播的比赛中,我重放了每一位球员的慢动作,这个下杆时的动作在每一位球员身上都有体现。这个动作是一项基础知识,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它增加击球距离。”扩展下杆的“X”能够增加击球距离,如果你常常打出右曲球,改变启动下杆的方式能够使杆头处于内侧轨迹上,使击球更具爆发力。你应该像松开的弹簧一样,在触球瞬间使杆头速度和挥杆力量达到最大值。设想一下甩毛巾和甩钓线的动作,你需要物体在改变方向的一刹那突然发力,高尔夫挥杆也是同样的原理。




2007 | 无上杆挥杆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2007年,百佳教练T·J·托马斯和吉姆·萨蒂在GOLF杂志上发文证明,你并不需要上杆动作。通过将挥杆的起点由瞄球移到上杆顶点,你就可以消除影响击球稳定性的70%的典型失误。做法是:站位,将球杆置于合适的位置,然后向上拉动球杆,下杆。这些基本动作与棒球的挥棒动作是相同的。研究表明,这样的上杆动作能够消灭上杆摇摆、重心反向转移、手臂弯曲、上杆轨迹偏内等多种失误。两位作者认为:你需要上杆的唯一真正原因就是完成上体卷绕,制造两个重要的力量杠杆:左前臂与杆身成90度,右臂弯曲90度。在向前转体的过程中使这些杠杆的作用同步发挥出来,就能够增加杆头速度。无上杆的挥杆使你能够在避免犯错的前提下制造这些杠杆。利用无上杆的挥杆,你能够做出的上杆顶点姿势比不完美的上杆带来的上杆顶点姿势更好,你可以完美地同步发挥出这些杠杆作用。




2012 | 3种平面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2012年,百佳教练迈克·亚当斯在GOLF杂志上提出了3种平面理论。他发明了“屈肘”测试,让球手可以了解自己的上臂和前臂长度的差异。3种测试结果决定了球手的理想上杆平面和下杆平面。如果测试表明你是高轨迹球手,你的理想挥杆平面是站位时由目标方向线穿过右肩的平面,即霍根那著名的肩部平面。如果测试表明你是中轨迹球手,你的理想挥杆平面是站位时由目标方向线穿过右肘的平面,即右臂平面。如果测试表明你是低轨迹球手,你的理想挥杆平面是站位时1号木杆杆身所在的平面,即杆身平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高尔夫》杂志
点击下方封面图片在线购买此刊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打不好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尔夫球论坛 ( 京ICP备13021897号-6 )

声明:高尔夫球论坛文章帖子系网友编辑上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至电或发送E-mail告之! 51LA统计

GMT+8, 2024-11-22 22:06 , Processed in 0.589026 second(s), 4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Golf Forum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Golf Foru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